阿里十五年老員工犀利發帖 馬雲回覆:阿里在發生變化之中

北京商報訊(記者 何倩)6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近日釘釘產研負責人元安(花名)離職時在阿里內網發表了近萬字長文,談及阿里的發展歷程、現存問題及相關建議。阿里創始人馬雲對該帖進行了回覆。

在帖子中,元安提到,阿里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願景是成爲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自己當初也是受這一使命感召加入阿里。“我們的產品幫助了很多人……社會給我們的尊重來自對我們的品德與價值認可。”元安說道。

但在元安從業十五年內,他發現外部社會輿論和阿里內部員工心態,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已經失去了以前那種要爲社會帶來美好改變的夢想。“我們談論的是KPI,是工資,股票,房子,我們把客戶和用戶當流量當數據,看我們的是怎樣運營數據,怎樣收割客戶。”

在他看來,阿里曾經的輝煌來自時代機遇、馬雲的戰略眼光、價值觀的凝聚力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然而,自2017年起,他察覺到阿里開始出現疲態。隨着互聯網整體增長的放緩,阿里的外部競爭力在衰退,內部管理積弊。

元安認爲,阿里的外部收購多數失敗,例如口碑、餓了麼、蝦米、優酷、Lazada等收購業務未達預期,支付和共享單車業務也未拔得頭籌,僅高德、UC尚且成功,核心問題在於缺乏耐心打磨產品,重運營數據,輕長期服務。內部創新乏力,除電商衍生業務(如阿里雲、閒魚)外,獨立創新業務少,釘釘、夸克爲少數成功案例,錯失多個市場機會。

此外,元安還總結了阿里在人、財、事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人才方面,過度迷信外部新秀行業或公司的人才,導致新人缺乏 “阿里味”,內部惡性績效競爭激烈,激勵制度失效,員工合作成本大幅提高,真正踏實做事的人越來越少。

財的方面,元安認爲,員工級別通脹嚴重,一方面是輸入型通脹,另一方面是內在通脹,很多人論資排輩,機會越來越少,但人要留住,只能放水晉升。不僅如此,獎懲也不明,績效打分與薪資直接掛鉤,但績效不公開,導致主管有較大操作空間。這類問題進而導致期權回購機制失效,員工缺乏長期投入動力,“幹多幹少一個樣”。公司層面則存在戰略不清晰、追求面面俱到、運營數據營造虛假繁榮以及官僚主義氾濫等情況。官僚主義還帶來一個副作用,即各種彙報,需要花很多時間整理信息,真到了決策卻往往猶豫不決,不了了之。

至於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元安認爲是“從制度失靈到價值觀喪失,到戰略不明,再到眼裡只有KPI沒使命感。”他表示,阿里仍舊是個大公司,但變得平庸。

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包括重整HR體系、改革管理體制、清理不合格的中高層、統一職級並公開、公示績效晉升、削減冗餘業務、弱化過度運營,追求真實成效,以更好地迎接AI時代的到來。

對於元安的分析與建議,馬雲在阿里內網回覆稱,“元安同學好,謝謝你那麼長的信,寫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長,阿里的發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過程,阿里巴巴在發生變化之中。祝福你,也希望經常回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