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發表 揭開百年山林與藝術交織之美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發表 。(圖/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提供)
記者翁伊森/嘉義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及文資處)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出版《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一書,今(29)日於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行新書發表會。藉由畫作、地圖、照片與歷史文本的對話,邀請讀者重新理解「阿里山」的多重樣貌,走進畫家筆下的羣山,展開一場跨越百年山林與藝術、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相遇。
▲與會貴賓及試讀師生一致推薦《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圖/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提供)從地理走進人文,從山脊延伸至歷史洪流。阿里山從來不只是自然地景的名稱,它更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族羣及不同階層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投射。《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全書收錄西元1900-1950年約145件珍貴的圖版資料,含畫作圖版、明信片、照片等,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作爲理解社會背景的歷史文獻。全書分爲四大單元:「打造的風景」、「獻納的風景」、「自然的風景」以及「畫家的風景」,從官方視角到個人觀察,從神木、祝山到塔山、雲海,讓讀者循畫家的腳步,重返早期登山與創作的現場。
▲5位作者分享撰文心得並籤書。(圖/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提供)《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在內容編排與史料詮釋上展現多項創新亮點,爲讀者提供前所未見的閱讀視野。首先,書中首次使用古城江觀所繪的《臺灣風土圖冊》阿里山速寫頁面,以紙本彩墨形式呈現百年前畫家筆下的阿里山風貌。其次,將氣象資訊納入美術史料的詮釋架構,嘗試將畫作中的雲霧、光影與當時實際氣溫、溼度等自然現象對照。此外,本書亦將阿里山畫作的地點座標化並標註地圖,輔以「阿里山大事記年表」製作拉頁,讓讀者得以同步掌握空間與時間脈絡,形成具有史料深度與視覺美感的閱讀體驗,這樣的設計不僅利於理解,也讓書籍本身成爲一件可展開的地景藝術。
更值得一提的是,爲了確保文字的親近性與可讀性,出版前特別邀集蘭陽女中、宜蘭高中、臺中一中、嘉義女中以及臺南女中等校,計三十餘名學生與教師進行試閱計劃。書中以「阿里山」、「畫作」與「畫家心理」三者緊密結合的書寫手法呈現,許多高中生熱烈回饋表示,「文章整體讀起來生動且富有情感」、「畫作搭配文字解析可讓讀者貼近並傾聽阿里山的故事」、「用藝術講述,比檔案和數據更穿透人心」,在在顯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不是一本艱澀的學術專書,而是一本面向一般大衆的閱讀書籍。
▲林鐵及文資處王昭堡處長 。(圖/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提供)
林鐵及文資處王昭堡處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是以阿里山藝術創作盤點的基礎,藉日治時期的藝術創作來談阿里山與鐵路,讓阿里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更加關聯,透過五位作者細膩筆觸與厚實內容,帶領讀者重新凝視那片被無數畫筆描繪、被無數人記憶的阿里山。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與發表,阿里山的「風景」不再只是眼前所見,更是百年來人與山、人與畫、人與歷史相互編織的深刻軌跡。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場無止盡的對話,邀請更多的讀者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