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大符重返永靈宮!地政士手工拓印見證信仰傳承
地政士蔡嶽臻(右)近日爲嘉義縣東石永靈宮一塊90年曆史,一度流落在外的大符完成拓印,讓大符再度成爲信仰文化的重要見證。(姜鈞翔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早年廟宇都有「大符」拓印板,廟方會把具神明形象的大符拓印紙上,作爲神明分身,供信衆請回家中供奉鎮宅、祈求平安,由於多數廟宇早已沒有這項傳統,爲留住這種簡單、樸實的信仰方式,本身對民俗文化十分有興趣的地政士蔡嶽臻,幾年內走過上千間宮廟,尋求替廟方手工拓印大符機會,近日更爲嘉義縣東石永靈宮一塊90年曆史,一度流落在外的大符完成拓印,爲神明守護鄉親的印記寫下記錄。
蔡嶽臻替許多寺廟進行產權登記,加上曾在逢甲大學修讀「文物普查專業人才培訓學程」,對宮廟信仰文化保存保有一份熱愛,多來親自投入廟宇文物的紀錄保存工作,透露只要工作有機會,就會到臨近廟宇,主動接洽廟方,詢問有沒有協助手拓大符機會,雖已走訪上千間宮廟,因大符拓印傳統消失,許多大符因保存不善而流入私人藏家手中,加上廟方對生面孔有戒心,目前他協助的廟宇約7、80間。
地政士蔡嶽臻主動接洽廟方後,再帶着專業工具,協助進行大符拓印與文物紀錄。(姜鈞翔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手工拓印會有墨色深淺、飽滿度的差別,其實很費工。(姜鈞翔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地政士蔡嶽臻(右)近日爲嘉義縣東石永靈宮一塊90年曆史,一度流落在外的大符完成拓印。(姜鈞翔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地政士蔡嶽臻手邊已收藏數十張自己手工拓印的大符,規畫有朝一日能集結出版。(蔡嶽臻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蔡嶽臻說,大符手工拓印已相當少見,且手工拓印會有墨色深淺、飽滿度的差別。(姜鈞翔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蔡嶽臻說,早年廟宇都有「大符」拓印板,廟方會把具神明形象的大符拓印紙上,作爲神明分身,供信衆請回家中供奉鎮宅、祈求平安,有些宮廟至今仍保持印大符傳統,並在遶境時分送信衆,不過手工拓印已相當少見,多數爲求方便,會採電腦印刷一次大量印製,大部分廟宇甚至早就沒有這項傳統。
蔡嶽臻透露,大約民國70、80年代,坊間曾有宗教版畫的出版品,當時會詳載是哪間廟宇的大印,這些年他靠這些出版品按圖索驥,主動找上廟方,但木雕大符愈來愈少,有些廟宇因人員流動,對大符去向一問三不知,事實上,很多大符是清朝或日據時期前後產物,十分具有價值,讓他覺得相當可惜。
蔡嶽臻說,大符手工拓印已相當少見,加上手工拓印會有墨色深淺、飽滿度的差別,其實很費工,他會堅持走在這條路上,除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有宗教意象的版畫,也盼留住這種簡單、樸實的信仰方式,目前手邊已收藏數十張自己手工拓印的大符,規畫有朝一日能集結出版。
東石永靈宮的大符,承載着近百年的信仰記憶。去年廟方舉行「甲辰科祈安謝恩三朝圓醮大典」,一塊流落在外、長達90年曆史的大符拓印版,因有緣人的無償捐回才重返宮內,並與另一塊拓印版合璧保存,成爲信仰文化的重要見證。
嘉義縣共好生活協會理事長姜鈞翔透露,他當天坐在永靈宮,蔡嶽臻走進來,開口問的,正是「大符拓印」的事,因他原本就想幫失而復得的「大符」進行拓印、留下紀錄,卻苦無合適人選,蔡嶽臻意外出現,才讓這件美事完成。
姜鈞翔形容,當天的拓印,不僅是技術上的操作,更像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每一道筆劃、每一次拓痕,都是永靈宮護佑鄉里的延續,也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展現,令人欣喜的是,未來蔡嶽臻與永靈宮管理委員會會持續合作,在大符文物保存的基礎上,延伸開發相關的文化紀念品與物件,讓更多信衆能透過生活用品或文創設計,將「平安」與「護佑」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