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火鍋界蜜雪冰城變黑馬,1年爆開50家,海底撈前員工悶聲發財

引言:重新翻紅的小火鍋,即將跑出來一個全國性連鎖品牌?

你相信“9.9元也能吃一頓好火鍋”嗎?

小火鍋,這個沉寂的老賽道,和沙縣小吃一樣,屬於有品類,但是品牌規模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行業,也很難跑出第二個“呷哺呷哺”。

只不過,這個從長沙跑出來的黑馬“一圍肥牛小火鍋”,在北上廣杭等地已經開出55家直營店,日翻檯率最高達15輪,現正以“商場排隊王”的身份出征其他市場,賦能百店計劃。

追溯這個品牌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圍肥牛小火鍋是在去年才成立的新品牌,其在餐飲市場的“資歷”還很短。

但是“資歷”並不代表“實力”,擊穿行業低價的9.9元配料鍋底和原切100%真肥牛,紮根在一線城市的商圈,日常排隊300+桌。

一圍肥牛小火鍋是如何在餐飲大環境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實現逆襲增長,在小火鍋賽道嶄露頭角,創造出如此創業佳話的?

海底撈前員工辭職創業

瞄準小火鍋,一年開店55家

根據紅餐網的報道,一位肥牛小火鍋的創始人曾在海底撈就職過,也算是一個餐飲“老炮”了,而且涉足的還是其很熟悉的火鍋行業。

創始人在海底撈的歷練,讓一圍肥牛小火鍋的骨子裡就自帶了直營的基因。

無論是文化上、管理上、還是運營模式上,可以說都在學習海底撈的經營之道。

這其中自然也成就了創始人重“服務”的理念,據悉一圍肥牛小火鍋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微信私域社羣,裡面有20萬的精準老顧客,並且親切稱呼他們爲“有圍青年”,還喊出了“一圍的每一位,都是重要c位”的口號。

對於菜品、服務或者運營,這些老顧客的建議,一圍肥牛小火鍋都會精準採納,一經採納還能獲得獎勵。

據紅餐網報道的數據,截至目前,一圍已經積累了約70萬+的品牌會員。

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70萬+會員和55家直營門店,而且作爲一個新晉品牌,在沒有任何營銷造勢的情況下,廣州的首店還登上了熱門榜第一和好評榜第一。

一般來說,直營這種模式是“重資產”,對於管理有一定的難度,因爲鏈條過長,規模很難做大。

所以很多品牌直營基本都是深耕區域,像鄉村基、老鄉雞的發展策略盤踞一方,更利於品牌的長久發展。

但是一圍肥牛小火鍋卻是走進了一線城市,門店拓展至上海、廣州、長沙、深圳、杭州、北京等全國多地,跨度如此大。

因此,在品牌成立8個月,門店規模數13家之前,都未能實現盈利。

當然了,錢不是白燒的,這背後自然有品牌對於未來發展的深思熟慮。

真心做品牌的,連鎖化是少不了的,而大城市依然是必爭之地。

而且,選在一線城市的大商場裡開店,自然就是要打出知名度和搶佔消費者的心智,也能夠快速建立起品牌形象。

更何況,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多,他們都是小火鍋的客戶羣,餐飲作爲商場的流量抓手,自然能夠吸引來客流。

據悉一圍肥牛小火鍋門店的翻檯率已經從前期的7輪漲到了如今大部分門店的10輪以上,甚至個別門店的翻檯還能達到15輪。

這麼看來,前期虧點沒什麼,主要是爲了後面長久地賺錢。

而且品牌創始人甚至不惜高薪聘請行業人才,搭建一整套高標準的運營管理體系,保證門店極強的落地執行力。

可以說,靠着背後強大的團隊支撐,一圍肥牛小火鍋的擴張之路是勢在必行了,在品牌的微信公衆號,其也計劃到2026年度,品牌門店總數拓展到200+家。

火鍋界的蜜雪冰城

人均30元能吃飽的極致性價比

一圍肥牛小火鍋在消費市場火熱並非偶然,品牌打出“2026年度拓新計劃200+”的口號也並非空談,被“倒閉潮”席捲的餐飲市場下,能夠逆勢開店50餘家,自然是有兩把刷子的。

對於餐飲業來說,在這個內卷的賽道里,品牌想要開啓快速增長的“閥門”,離不開“質價比”模式。

質價比,也就是好吃不貴,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

而“一圍肥牛小火鍋”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

在一圍肥牛小火鍋的菜單裡,鍋底+調料只要9.9元,原切100%真肥牛也只要9.9元/盤,還有105道菜品選擇,有2元、4元、6元的,米飯、泡菜、冰粉一律免費,葷素搭配,吃飽不累。

這麼吃下來,不到40元的價格就可以飽餐一頓,卻能夠讓消費者吃到了100多元的體驗和感受。

不得不說,被火鍋鍋底價格刺痛的大家,似乎只有一圍肥牛小火鍋還會體諒我們打工人的苦。

不過,僅僅死磕住“性價比”並不是一圍肥牛小火鍋能走紅的主要原因,年輕消費者看重的健康衛生、品質好吃等,均被其精準拿捏住了,這是目前產品和模式趨向同質化的小火鍋市場所難比的。

在小火鍋行業滿是“合成肉”的輿論槽點下,一位肥牛小火鍋喊出了9.9元的原切100%真肥牛,甚至承諾“假一賠十”。

敢這麼放話,一圍肥牛小火鍋自然是有這個底氣的。

如果你去吃過它家的小火鍋,就可以發現一圍肥牛小火鍋的牛肉不是“卷”的,是平攤開來的。

那種“卷”的牛肉有多科技很活,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了,有些所謂的“肥牛卷”甚至裡頭連牛肉都沒有,完全就是鴨肉冒充的。

而一圍肥牛小火鍋使用的就是進口凍鮮牛肉,一整塊牛肉在門店現點現切,牛肉的紋路清晰可見,滿滿的價值感。

完美詮釋了那一句“9塊9是有好牛肉的”。

這也是一圍肥牛小火鍋能在同質化的小火鍋賽道上破局的關鍵,畢竟小火鍋行業沒什麼技術含量,唯一的“技術含量”都在食材上,因此只要真材實料,自然就會備受青睞。

要知道,小火鍋行業裡打出原切牛肉的不是隻有一家,南城香的37.8元的牛羊肉單人火鍋套餐,也宣稱100%爲原切肉可放心涮。

但是南城香光是一盆牛肉的價格就要19.9元,對比之下,就知道一圍肥牛小火鍋9.9元的原切100%真肥牛有多香了。

除此之外,小火鍋的鍋底也是被詬病的重災區,但是一圍肥牛小火鍋牛就牛在它有一處3萬平米的火鍋底料工廠。

這座位於重慶的30000平米的火鍋底料和調味料工廠,就是能夠打出鍋底+調料9.9元的底氣。

從研發、生產到配送全都是自己的供應鏈,自給自足,從生產端到端上餐桌,一條龍把控,也就纔有了所謂的“擊穿底價”。

有肉有鍋底,當然還要有菜,一圍肥牛小火鍋擁有上百道菜品供選擇,價格3-7元不等,主打的就是一個豐富性。

而且作爲一個標準化的行業,一圍肥牛小火鍋竟然還會月月上新,每個月至少保證5款新品,這在小火鍋行業是很難得的。

可以說,契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商業模式的跑通以及供應鏈的深耕打磨,是一圍肥牛小火鍋的殺手鐗,也是其在未來開店百家目標的堅實後盾和底氣。

看似門檻低,卻是一門難做的生意

在小火鍋賽道,曾經的“小火鍋之王”呷哺呷哺都被消費者拋棄,三年關店427家,累虧超8億元。

拋棄的原因,無他,也就是因爲,貴。

在2023年之前,呷哺呷哺人均客單價已經連漲了12年,最高時達到了63.9元。

出生就自帶“平價”的基因,卻違背了當初創立品牌時的意願,從快餐向正餐的轉型,連年漲價,失去了性價比。

更何況,漲價了,品質也沒有隨之一起提升,呷哺呷哺近年來內部監管不力多次曝出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了餐具不乾淨、食材不新鮮等問題。

所以,作爲一門低毛利生意,小火鍋品牌如何在這門生意裡還要保證食品品質,這對不少品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否則就會淪落到呷哺的處境。

低毛利的背後,就需要有極強的運營效率,在每一個細節上摳出成本,唯獨不摳食材,這就必須促使品牌要在供應鏈上下功夫,同時通過把門店做大,去把上游採購端的成本再次壓低。

不過,這門生意註定是需要一個很強的運營和管控專業團隊來實現的,而且前期也有足夠的資金燒。

這也意味着,在如今的小火鍋賽道里,註定是大玩家勝出,小玩家們只能面對接下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慢慢被淘汰出局了。

您認爲小火鍋的性價比到底高不高?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