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就發射9次…陸商業航天迎規模爆發期
統計顯示,僅8月前25天,大陸國內就完成9次商業航天發射,市場認爲航天發射頻率上升,市場規模將迎爆發期。圖爲長征八號運載火箭12日從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點火起飛,將18顆千帆星座互聯網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中新社)
統計顯示,僅8月前25天,大陸國內就完成9次商業航天發射,如果每個月發射頻次都維持相同速率,可接近每年發射100次。且目前全年大陸民商火箭計劃排期達至少20次。市場認爲大陸商業航天將進入爆發期,不過專家分析大陸商業航天背後仍有運力供給短缺等挑戰待解決。
力箭一號遙八運載火箭19日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發射升空,採用「一箭三星」方式,將搭載的巴基斯坦遙感衛星02星、中科衛星03星和04星共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顯示大陸商業火箭發射頻率增加。
此前,被視爲大陸民營「星鏈」的吉利星座第六個軌道面在9月24日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發射。吉利星座稱,自2023年9月起,時空道宇自主研發的車載衛星通信技術正式實現規模化上車應用,首次搭載在極氪001 FR車型上,標誌着衛星通信能力從航天級專用向民用市場規模化落地。
商業航天也已經是中美企業爭奪的另新戰場,SpaceX星艦V2完成第11次飛行試驗,標誌着國際商業航天在可重複使用技術上持續突破,且SpaceX已形成的「回收-複用-迭代」成熟模式,該進展也爲該產業立下新的技術座標。
大陸商業航天雖然發射頻次變高,仍充滿隱憂與挑戰。科創板日報報導,大陸國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單次技術驗證階段,火箭複用次數、回收成功率與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實戰檢驗。多名業內高管認爲,運力供給的嚴重短缺,纔是制約行業規模化發展的核心癥結,成本問題反而更多是運力不足衍生的結果。
據公開數據,美國SpaceX的星艦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50噸左右。而中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爲25噸左右。相形之下,中美火箭運力差距達到了六倍左右。分析認爲,提升運力與複用率成爲降低成本的關鍵。
賽迪智庫商業航天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預計,2025年大陸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轉型升級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人民幣2.5兆元;在具體細分領域上,中航證券研報指,根據大陸目前披露的主要巨型星座建設計劃,2030年大陸衛星互聯網製造端市場空間規模預計可達人民幣250億元至460億元,地面設備市場空間規模可達人民幣267億元,服務端市場空間可達人民幣227億元。
大陸多地政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上海、江蘇、蘇州、蕪湖等省市近期密集出臺商業航天相關專項政策,通過全產業鏈佈局、創新招商模式、加速場景落地。比如山東省在相關計劃中提出,到2027年,力爭具備年產100發運載火箭、150顆商業衛星的能力,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達到人民幣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