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太陽爲何會劇烈爆發?70年之謎終獲解答
8月21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AI生成論文陷“思想抄襲”嫌疑,學術誠信紅線面臨新挑戰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滲透科學研究領域,完全由AI撰寫的學術論文已從概念走向現實。然而,這類由大語言模型(LLM)驅動的“AI研究者”卻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學術倫理問題,尤其是其輸出內容中難以察覺的“思想抄襲”正成爲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近期,一項由印度科學院團隊開展的研究指出,多篇由AI工具生成的論文稿件存在實質性方法抄襲現象——儘管未直接複製文字,卻重複了已有研究的核心思路而未予署名。該研究特別提到了由日本AI初創公司Sakana AI開發的“AI科學家”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從生成想法、編碼實驗到撰寫論文的全流程自動化。儘管這項研究獲得了國際計算語言學會議的認可,但也遭到“AI科學家”開發團隊的強烈反駁。來自牛津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發人員認爲,其系統僅存在文獻引用不足的問題,而非實質性抄襲,並強調這仍是一項早期概念驗證工作。
目前爭議的核心在於缺乏對“思想抄襲”的統一判定標準。與傳統文字抄襲不同,AI生成內容的方法重疊性、概念相似性和創新模糊性使人工和機器檢測都極爲困難。德國柏林工程應用科學大學學術誠信研究中心指出,LLM的本質是基於已有文本進行重構和生成,其輸出結果客觀上存在無法溯源的風險。
科學界呼籲,在積極推進AI科學研究工具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步構建相應的誠信驗證框架,包括可解釋的生成溯源、嚴格的人工審覈流程以及針對AI論文的學術道德標準,從而在技術創新與學術誠信之間取得平衡。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美國削減mRNA研發投入,科學界擔憂下一代療法受阻
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HHS)近期決定終止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管理局(BARDA)旗下22項mRNA技術研發合同,引起科學界高度關注。此舉雖主要涉及傳染病領域,但科學界普遍擔憂,這可能影響mRNA技術在更廣泛治療領域的發展勢頭,並削弱未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
儘管部分官員對mRNA技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提出質疑,但大量科學證據表明,基於mRNA的疫苗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關鍵作用,其快速構建和靈活適配的技術路徑被證明具有顯著優勢。目前,mRNA技術已成功應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等多個前沿領域。個性化mRNA黑色素瘤疫苗在臨牀實驗中顯著降低患者復發或死亡風險;一些生物技術公司也公佈了其在胰腺癌疫苗方向取得的積極進展。此外,該技術在HIV疫苗研發、罕見病治療等方面也展現出潛在價值。
儘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仍維持部分mRNA領域資助,但政策不確定性已引發醫藥創新生態的憂慮。行業分析指出,穩定的科研政策和資金支持對保持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支持力度下降,可能導致科研資源和產業佈局向海外轉移。
儘管面臨政策不確定性,mRNA技術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仍被廣泛認可。該平臺技術的高度可編程性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其成爲應對新型傳染病和複雜疾病的重要工具。美國科學界呼籲維持對該領域的持續投入,以避免錯失重大醫學突破機遇。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太陽爲何會劇烈爆發?70年之謎終獲解答
經過長達70年的理論探索與等待,人類終於首次直接捕捉到太陽大氣中磁重聯的關鍵證據。這項里程碑式的發現由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其直接數據源自美國宇航局(NASA)帕克太陽探測器(PSP)的突破性近日觀測。此次探測不僅證實了存在數十年的磁重聯理論模型,更將爲空間天氣預報精度的飛躍奠定基礎。
磁重聯是驅動太陽爆發的核心物理過程。當太陽等離子體中的磁力線斷裂並重新排布,會瞬間釋放巨大能量,觸發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高能事件,這些爆發所產生的帶電粒子與輻射可能嚴重影響在軌衛星、通訊導航及地面電網設施。
PSP於2018年發射,是人類歷史上首個飛入日冕並對其開展原位測量的探測器。在2022年9月的一次近日點飛越中,它成功穿越一個正在爆發的大型日冕物質拋射源區。結合歐空局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的遠程成像,科學家首次將遙感影像與原位等離子體、磁場數據精確匹配,無可爭議地證實了太陽大氣中磁重聯區的存在。
該發現具有重大科學與工程價值。它直接銜接了從實驗室等離子體、地球磁層(通過NASA-MMS任務)到太陽尺度的磁重聯統一圖像,提供了模型驗證所亟需的實測約束。下一步,SwRI團隊將重點分析該區域是否存在湍流或磁流體波,以揭示能量耗散和粒子加速的微觀機制。
這項成果標誌着太陽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進入一個新時代——從理論推測邁向直接探測。隨着PSP繼續抵近太陽,更多數據將助力科學家開發更精準的爆發預警模型,最終提升人類社會應對極端空間天氣事件的韌性。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未來的量子芯片,可能不用稀土而用“幾何”
近日,美國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分校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宣佈,成功製備出一種具有特殊電子行爲的新型材料——互晶體(Intercrystals)。該發現不僅拓展了人類對物質相的認知,更可能在量子計算、低能耗電子器件及可持續材料領域帶來革命性應用。
區別於傳統晶體和準晶體,互晶體通過將兩層石墨烯以特定角度扭轉並放置於六方氮化硼基底上製得。過程中產生的莫爾條紋結構,使得電子在材料中的運動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從而誘發出超導性、磁性等常規材料中罕見的物理特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特性調控完全通過幾何結構實現,無需改變材料化學成分。
研究團隊強調,這一成果得益於“扭旋電子學”這一前沿領域的發展。通過精確控制二維材料層間轉角,科學家能夠按需設計材料的電學特性,爲功能性材料的開發提供全新路徑。
互晶體的另一顯著優勢在於其環境友好性與可持續性。該結構可由碳、硼、氮等自然界中含量豐富、無毒的元素構建,擺脫了對稀土元素的依賴,更符合綠色電子器件的未來發展需求。
應用前景方面,互晶體有望成爲構建高效率原子傳感器、超低能耗晶體管和量子計算機核心組件的新一代材料平臺。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原子級幾何結構精確調控電子行爲,我們或許能夠實現整個電路的功能設計。”
這項突破不僅展示了幾何序對材料物性的深刻影響,也標誌着人類在材料設計領域正式從“化學調控”邁入了“幾何調控”的新階段。(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