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14萬年前!科學家發現最早人類混血兒
8月26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AI能提出諾貝爾獎級別的創意嗎?新研究給出了答案
當前,人工智能(AI)正在全球多個學科領域加速科研進程,尤其在自動化生成科學假說方面展現出顯著能力。AI能夠快速掃描海量文獻、識別研究空白,並提出人類可能忽略的研究方向。然而,近期一項大規模研究表明,儘管AI能夠快速提出大量設想,但其創新性和可行性在經過實驗驗證後普遍低於人類提出的假說。該研究論文已於近期發佈於預印本平臺arXiv。
這項研究聚焦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使用美國AI初創公司Anthropic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Claude 3.5 Sonnet生成數千個假設,並邀請專業研究人員提出競爭性人類假設。初步盲評顯示AI生成假設獲得更高新穎性評分,但在實際實驗階段,24個AI假設與19個人類假設經過獨立測試後,AI假設的新穎性得分顯著下降,而人類假設得分相對穩定。
研究人員指出,AI常傾向於使用吸引人的術語包裝已知概念,導致其假設表面光鮮但實質創新有限。此外,AI在判斷實驗可行性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該研究也引發學界對科學創新評價標準的討論。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指出,新穎性本身就是科學評估中的難點,人類評審也常存在主觀差異。
儘管存在差距,AI與人類得分的接近程度已遠超預期。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專家認爲,若AI能基於更多高質量研究進行訓練,其提出創新假設的能力有望提升。未來,AI可能承擔更多假設生成工作,而科學家則專注於實驗驗證——這既提高了效率,也帶來了科學探索本質變化的思考。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浴火重生的不只有鳳凰,這些生物真的能從火中復活
傳說中,鳳凰在生命盡頭浴火燃燒,繼而從灰燼中重生。這一神話形象不僅存在於古希臘和埃及傳說,也貫穿於《哈利·波特》《海賊王》等當代虛構作品。雖然現實中並不存在鳳凰,但科學研究發現,地球上有許多生物展現出驚人的耐熱能力,甚至依賴高溫環境完成生命週期。
極端環境微生物中的“超嗜熱菌”是最具代表性的耐熱生命形式。這類單細胞微生物主要棲息在高溫熱泉和深海熱液口等極端環境中。其中最耐熱的品種屬於古菌域——生命三大域之一的成員。這類古菌可耐受高達120攝氏度的高溫,遠超過水的沸點。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普通生物的蛋白質會迅速分解,但古菌通過特殊的分子結構維持蛋白質穩定性,其細胞膜組成和酶結構都具有獨特的熱適應機制。
不僅微生物如此,某些動物也擁有類似的耐熱能力。在南非凡波斯地區,一類無法飛行的象鼻蟲生活在易發生野火的灌木叢區域。研究發現,其中兩個物種分別能夠耐受52.6攝氏度和53.4攝氏度的高溫。據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昆蟲可能進化出了細胞層面的熱保護機制,或通過鑽入土壤躲避高溫。
更令人稱奇的是,某些象鼻蟲利用植物的天然防火性能保護後代。它們將卵產在具有耐火性的木質植物組織中,待野火過後,幼蟲便從這些天然庇護所中孵化問世,完成真正的“灰燼重生”。
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生命適應極端環境的驚人能力,也爲科學家研究生物熱耐受機制提供了寶貴素材,在生態保護和極端環境探索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舌尖上的革命:人工甜味劑或將嚐起來和真糖毫無差別
目前常用的一些人工甜味劑,例如糖精和安賽蜜,往往帶有明顯苦味餘味,影響了消費者對低卡路里食品和飲料的接受程度。一項發表於《二月開放生物》(FEBS Open Bio)的新研究指出,通過特定化合物抑制苦味受體,可以有效提升這類甜味劑的適口性。
研究表明,糖精和安賽蜜會被苦味受體TAS2R31和TAS2R43識別。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測試了多種化合物對TAS2R31的抑制效果,發現薄荷醇能夠降低該受體對糖精的響應。此外,一種名爲左旋香芹酮的化合物——它也是綠薄荷清甜氣味的主要來源——對TAS2R31和TAS2R43兩種受體均表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左旋香芹酮不會像薄荷醇那樣帶來強烈的清涼感,而清涼感在多數食品調味中並不受青睞,因此該成分更具應用潛力。研究者指出,這類苦味抑制劑未來可廣泛用於食品工業,有助於改善含人工甜味劑產品的口感,推動低熱量食品的發展。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4萬年前!科學家發現最早人類混血兒
一項發表於《人類學》(l’Anthropologie)的最新研究,改寫了我們對早期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相遇的歷史。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組成的國際團隊宣佈,近一個世紀前在以色列卡梅爾山斯虎爾洞穴發現的一具距今約14萬年的兒童遺骸,呈現出明確的智人與尼安德特人混合特徵。這不僅是全球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混血證據,也將兩大羣體發生基因交流的時間大幅推前。
這具五歲兒童的顱骨在整體形態上接近智人,尤其是顱頂的彎曲度;但其顱內血管系統、下頜骨及內耳結構卻屬於典型尼安德特人類型。研究團隊通過顯微CT掃描與高精度三維建模,對化石進行了細緻的形態學分析,最終確認了這一混合性狀的存在。
此前學界普遍認爲,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基因交流發生在6萬至4萬年前。現代歐亞人羣基因組中仍有2%–6%的尼安德特人遺傳成分。而斯虎爾兒童的發現表明,這一混通現象其實早在14萬年前就已經發生。
該發現也與近年來的考古成果相呼應。2021年《科學》期刊就曾發表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早在4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黎凡特地區。當智人羣體於約20萬年前走出非洲後,便與這支“本地原住民”相遇、共存併發生混合。斯虎爾兒童正是這兩個羣體長期互動與融合的關鍵實證。
這項研究不僅刷新了人類進化時間線,也更生動地揭示出:古老型人類並未完全滅絕,而是通過基因融合的方式,繼續生存在現代人類的DNA中。(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