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翁因30年前腹部手術引發疝氣 屏東醫院1手術無痛出院
屏東醫院大直腸科推3D腹腔鏡腹膜內網膜修補手術,不僅術後隔天就可下牀行走,還因搭配止痛藥幾乎感受不到傷口疼痛,第3天即可出院。(屏東醫院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屏東79歲辜姓老翁30年前因腹膜炎接受傳統腹部手術後,腹部留下約25公分的疤痕,不料卻在近期引發疝氣,幸隨即接受屏東醫院大直腸科的3D腹腔鏡腹膜內網膜修補手術醫治,不僅術後隔天就可下牀行走,還因搭配止痛藥幾乎感受不到傷口疼痛,第3天即出院且門診追蹤2個月都沒有復發。
屏東醫院表示,辜翁在30年前腹部手術留下的25公分的疤痕,因近期傷口上方偶爾會凸起,咳嗽或腹部用力的時候特別明顯,加上時感腹部不適,因此前來就醫,而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這是一個大小約2公分左右的切口疝氣。
屏東醫院大直腸科推3D腹腔鏡腹膜內網膜修補手術,不僅術後隔天就可下牀行走,還因搭配止痛藥幾乎感受不到傷口疼痛,第3天即可出院。(屏東醫院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屏東醫院進一步指出,經討論後,辜翁接受3D腹腔鏡腹膜內網膜修補手術,腹部僅4個約1公分大小的傷口,搭配防沾黏人工網膜及可吸收式螺旋固定器的方式,將人工網膜完整的覆蓋在腹壁缺口下方,不僅術後隔天就可下牀行走,還因搭配止痛藥幾乎感受不到傷口疼痛,第3天即出院,且之後門診追蹤2個月沒有復發。
屏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楊博翔指出,腹部切口疝氣是腹部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這種情況會導致腹壁的弱點處出現突出,形成疝氣囊,手術時腹壁的縫合不確實或手術切口過大,會導致術後切口疝氣發生率增高,而術後感染也會延長癒合時間,導致腹壁肌肉的結構未能恢復正常,形成疝氣的風險增加。
屏東醫院大直腸科推3D腹腔鏡腹膜內網膜修補手術,不僅術後隔天就可下牀行走,還因搭配止痛藥幾乎感受不到傷口疼痛,第3天即可出院。(屏東醫院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楊博翔說,對於大多數腹部切口疝氣患者,手術修補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較小的疝氣,可採以傳統手術修補,通過切開疝氣部位並將突出部分推回腹腔,然後利用縫線縫合腹壁,防止疝氣復發,而較大的疝氣,可能需要使用合成網膜來加強修補效果,置放於體內的人工網膜會與周邊組織結合纖維化而形成新的一層強韌結構。
楊博翔說,患者也可採腹腔鏡微創手術,這種手術方法使用數個腹部的小切口,通過腹腔鏡器械進行操作將網膜置放在疝氣缺口表面,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復原的時間也較短,而缺點是需要用到特殊的防沾黏網膜,目前健保並未給付,病患必需採自費方式使用,至於症狀較輕微的疝氣,或是年邁且心肺機能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患,醫生也會建議觀察並定期檢查,但若症狀惡化或出現併發症,則需要進行手術。
楊博翔強調,雖然腹部切口疝氣無法完全預防,但避免術後避免過早提重物或劇烈活動、保持適當的體重,讓腹壁不會承受過大壓力,術後定期回診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