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摺疊車之父拍抖音、打山寨 他如何不畏內卷翻身小折車王?
物理學家出身的韓德瑋(圖),其摺疊車結構強、極耐用,這也是他敢跟盜版比命長的關鍵。(攝影者.陳宗怡)
當自行車產業面臨去庫存危機,諸多公司獲利腰斬、甚至虧損,卻有一家企業逆勢成長,它就是大行科工。
同行慘虧,它淨利成長69%
面對盜版,他反「開放技術」
大行科工,年產二十二萬九千輛摺疊車,高居世界第一,今年前四個月,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逾六九%。
大行九月初於香港上市,股票超額認購逾七千五百倍,彭博報導爲港股掛牌之最。「摺疊車,就大行,順口溜一下就出來了。」車把、立管全球市佔第一的信隆集團,其執行長廖學湖表示。
大行業績突飛是大環境有利,一是疫情爆發時,消費者不敢用共享單車;二是後疫情時代,中國人走向戶外,摺疊車方便收納出行。
不過,中國有的是更便宜的摺疊車,大行的崛起,靠的是一套獨門打盜防僞術,進而在十多年來建立第一品牌形象,讓消費者、企業乃至於比亞迪、特斯拉等一線車廠選擇與大行聯名或促銷。
「小折」對臺灣人來說,想必都不陌生。而它背後的推手,就是大行。大行創辦人暨執行長韓德瑋自豪道,只要是摺疊車,技術可能都源自於他。
但做爲一家臺灣公司,大行在二○一一年卻因家族因素拆分公司,韓德瑋被迫放棄臺灣、國際市場,退守中國。
當時,中國整體消費力尚未崛起,盜版又異常猖獗,「大家一看到我們賣那麼好,就一窩蜂來抄我們的東西,」隨便一家自行車店,外面都擺着一排摺疊車,「價格不到我的一半,公司虧了好幾年。」韓德瑋坦白,甚至連公司名,都換了三次。
韓德瑋嘗試各種方法突圍,甚至今年高齡八十四歲的他,還親自拍抖音,最後,終於找出一套應對中國盜版的方法。
「打擊copycat(抄襲者)的關鍵是reliable(信任)。」大行獨立董事李勵生,是可口可樂第一位中國籍總裁,也是韓德瑋大學室友,有應對仿冒品Lucky Cola的經驗。廖學湖指出,在中國沒什麼比口碑更重要,因爲消息傳得太快!
想打造口碑,韓德瑋靠的是一套從研發生產、售後服務到行銷管理,「一杆到底的防盜管理。」
面對盜版橫行,大行的第一步是反其道而行,開放技術。
「不論是零件、專利或品牌,我們都開放跟人合作。」韓德瑋解釋,合作對象多了,甚至包含一些國營事業,自然會幫你抓盜版,進而擠壓盜版的生存空間。而且這麼做,還能控管合作方的產出品質,「如果做得不對,我們有權取消合作。」
若還有盜版,就要追查到底。廖學湖指出,「中國近年在知識產權發展很快,信隆抓得是一個得心應手。」
防盜同時深耕技術、品質
臺灣龍頭自行車廠也來取經
舉例來說,一發現有廠商仿冒,不要馬上告對方,否則只是打草驚蛇。要蒐集證據,比如請第三方機構去買仿冒品,目的是產品、發票等證據,同時,法院在審查時,通常會需要三個月進行專利檢索,這個也必須在提出告訴前先進行。
只要齊聚以上線索,「就算對方關廠潛逃,另起爐竈,也絕對完蛋。」廖學湖表示。
減少仿冒後,再來纔是深耕研發。
做爲摺疊車之父,韓德瑋最多曾擁有近三百項專利,其中一些雖然逐漸過期,但每年還是不斷推出二十餘種發明。
大行廣州代理商袁新梅指出,「人民幣三千元的車,一年後還能賣兩千多。」在這個新車落地打八折的時代,其二手車價足以證明其品質。更不用說,它的速度甚至可能跑得比公路車快,連臺灣龍頭自行車廠,今年初都跑去向它取經。
好的產品只是基礎,在網路時代,只要犯錯一次,就會全網皆知,尤其現在中國消費者越發精明,因此售後服務,纔是大行超越同業、杜絕盜版的關鍵。
「我們就是full warranty(完整保固)。」韓德瑋指出,就算顧客附近沒有大行的通路,只要隨便去一家自行車行維修,然後拍照寄回,若費用合理,大行都會出錢搞定。
同時,對於大行的通路,也就是代理商們,韓德瑋要求極致的微觀管理,「代理商要籤二十六頁的合約,直營店是二十三頁,員工可能也要七頁。」
不只店面有監視器,不時還會有神秘客拜訪,「沒客人時,店員可以玩手機,但若有客上門,還如此懶散,就得罰錢。」他也跟工會討論過,只要細則寫進契約,政府就會同意裁撤通路、裁員。
要求如此嚴苛,代理商會同意?
因爲有錢賺。比如今年前八月,大行的通路業績又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二%。對於老一批代理商來說,就能跟大行一起成長,例如代理商袁新梅,她能從經營早餐店,翻身成六家分店的老闆;而年輕一代,像是大行全國銷售冠軍的北京代理商何璋亭,就表明只要有錢賺,其餘都是小事,更不用說代理商也有上市夢,所以更願意學習這些制度。
最後,則是顧客使用上的品質,也就是情緒價值。
除了騎行活動及舉辦各種競賽,大行也跟不少汽車品牌合作,擴大消費族羣,也就是所謂的四(輪)加二(輪)方案。
鼓勵車友自行組裝升級
專屬款小折,給足情緒價值
疫情後,許多中國人迷上戶外旅遊,但是汽車、大衆運輸都有其極限,總有一小段路必須用走的;若是公路車、越野車,非玩家也難騎到那麼遠,所以買汽車送摺疊車的方案越加普遍。
再加上,現在不論哪國,停車費都越來越貴,如大行一位在美國南加州的顧問,一天停車費要七十五美元,所以她後來都停在免收費的三公里外停車點,再騎摺疊車上班。
然而,隨着消費族羣擴大,開始有人會自己改裝摺疊車,韓德瑋擔憂,白牌零件恐影響品質,所以又投入改裝配件的研發,結果催生出大行DIY社羣。
袁新梅解釋,所謂DIY,更像是升級,尤其大行七成營收來自人民幣約二千五至五千元的中階車款,因此許多零件更替,其實就是用高階車款零件來組裝。
透過組裝,讓車子跟別人不一樣,車友就能自己創造品牌的情緒價值。不只一般消費者,諸多公司甚至會向大行訂製專屬摺疊車來送給客戶或員工。今年上半年,訂製車的營收佔比達約三五%。
從研發、生產、銷售到服務,大行圍繞着品質,不斷挖深護城河,這使得他們在內卷、仿冒品衆多的中國,依舊是消費者第一選擇。
不過,它也並非沒有挑戰。
首先,摺疊車約佔自行車市場的五%,而中國市場已然飽和,若想更進一步,勢必得出海。「大行的機會在輕量化技術。」美國輕型電動車協會副會長喬文軒(Jonathan Weinert)指出,美國電動車都太重,雖然便宜但難攜帶,若大行能結合輕量車架和優秀電池,就會很有競爭力。
再來,不論是技術開發,抑或是從內到外的微觀管理,都讓大行不能少了韓德瑋,但,他已八十四歲,而大行尚未出現接班人。
面對接班挑戰,韓德瑋卻表示,「我這次上市是用臺商註冊。」他臥薪嚐膽十餘年,到了今天還每天工作十餘小時,心心念唸的是反攻臺灣,而現在,機會就在眼前。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9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