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末日預言…日氣象廳喊破喉嚨嘸人聽 專家指應先擔心這兩事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地震頻繁,所謂「吐噶喇法則」等訊息在網路傳開。路透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地震頻繁,「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地震」的預言與所謂「吐噶喇法則」等訊息在網路傳開。日本防災心理學家指出,不安心理使人們在社羣媒體尋求慰藉,加速不實資訊傳播,相比之下,官方科學資訊欠缺情感訴求,表達毫無新意,傳播效果有限。

隨着「預言日」接近,吐噶喇列島近海地震頻繁,與地震相關的未經證實訊息持續擴散。朝日新聞採訪專攻防災心理學的兵庫縣立大學教授木村玲歐,他說,這是「不安引發不安」的連鎖反應。人們爲了讓自己安心去搜集資訊時,往往會接受精確度較低的資訊。尤其在社羣媒體上,那些帶有「好可怕!」、「完蛋!」這類情緒性的貼文,更容易擴散。

他指出,主要是某些特定羣體炒作,特別是對地震缺乏科學瞭解、日常生活依賴社羣的兒童與青少年,這類謠言更容易流傳。愈是焦慮、愈會去搜尋,結果就陷入同溫層,看到的資訊愈來愈一致,加深恐慌。即使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人,在長時間接觸這類訊息後,也可能無法完全無視。

朝日問,爲什麼日本氣象廳或地震學者等的科學性資訊難以擴散?木村指出,首先是這些官方資訊常給人老生常談的既視感,用戶不會特別想主動轉發。其次,即使是可靠的資訊來源,表達方式往往較理性,缺乏情感訴求。

他說,無法消除在SNS上的不安。大家必須認清:地震無法預測,但終究有一天會發生。與其糾結是否會在「預言日」發生,不如正視日本首都直下型地震、南海海槽地震等實際風險。正因地震隨時可能發生,更應該做好的是平時防災準備。這是解除不安的最根本方法。

木村表示,有些人是基於想讓更多人知道、想保護別人的心情才分享這些訊息,他稱爲「出於好意的轉傳」。但流言止於智者,有科學知識的人若接觸到這類假訊息,不要轉傳或分享,將其止於自身。纔是真正聰明人的行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