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嬤沒摔倒也骨折 部桃醫:小心骨頭變空心、這部位長期壓力

部桃醫師遊敬孝提醒類似薦椎骨折發生前的骨裂疼痛容易被忽略。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76歲的阿嬤日前下背突然痛得厲害,連坐下休息都疼得難以忍受,家人一度以爲只是年紀大、骨頭痠痛,不料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檢查,發現是薦骨骨折。

家人覺得納悶,因爲阿嬤沒有跌倒或外傷怎麼會骨折。醫師表示主因是嚴重骨質疏鬆,骨密度T值已達-4.5,也就是骨頭像「空心」一般脆弱,無聲無息也會發生骨折。

衛福部桃園醫院骨科醫師遊敬孝說明,阿嬤罹患的是「薦椎壓力性骨折」,也就是脊椎底部連接骨盆的薦椎,因長時間累積的微小壓力而產生骨裂,並非單一重大外力所致。這類骨折常見於骨質密度偏低的族羣,如停經後婦女、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病人,或是需要長時間負重工作的職業族羣,甚至年輕的運動員也有機會發生。

遊敬孝指出,薦椎壓力性骨折最常見的症狀是深層的臀部或下背疼痛,有時甚至會延伸至鼠蹊部或大腿,活動時加劇、休息時稍緩。由於這類疼痛和坐骨神經痛、下背肌肉拉傷類似,容易被忽略或誤判,錯過及早診斷的時機。

遊敬考提醒,持續性下背痛超過一週未改善,尤其本身有骨質疏鬆或相關高風險因子,更應儘速就醫檢查,透過影像學檢查才能準確判斷。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師胡菂文分享,薦椎骨折患者最重要的治療原則,就是休息與復健並重。初期應避免所有會引發疼痛的動作,尤其是高衝擊性的負重活動,讓骨頭有足夠時間修復,同時配合醫師指示使用止痛藥物,以穩定疼痛、利於日常活動進行。

胡菂文說,骨骼修復離不開營養支持,攝取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與蛋白質,多曬太陽有助於促進維生素D合成,對骨骼強度維持至關重要。

胡菂文呼籲,骨質疏鬆被稱爲「沉默的骨骼小偷」,往往在毫無預警之下,就偷走了行動的自由;別等到骨折才後悔沒積極面對,尤其長者若曾經跌倒、骨折或曾檢查出骨質流失,應定期追蹤、主動治療,阿嬤就是明顯的案例。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