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癌友怕家屬壓力勝化療 醫教陪病心法:照顧者每週至少休息1天

▲家屬陪伴住院患者時,要注意別太給病人壓力,也要照顧自己。(圖/CFP)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根據研究,超過70%的癌症患者認爲最痛苦不是化療副作用,而是家屬給的壓力。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有研究顯示,當家屬過度控制或焦慮時,病人的憂鬱症風險上升40%,治療配合度下降30%,甚至可能放棄治療或尋短,建議家屬一定要照顧自己,每週至少找1天休息,避免過度影響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粉專提到,一名乳癌患者化療後,女兒端來燉3小時的雞湯,她吃不下,拒絕了,女兒很失望,而她後來難過說:「我不怕死,只怕看到女兒失望的臉。」家屬的心意,反而讓病人覺得難受。

廖繼鼎表示,患者家屬常陷入「心理陷阱」,忽視病人的真實感受,把焦慮僞裝成關心,而根據2022年《精神腫瘤學》期刊指出,這樣的焦慮是有毒的,焦慮愈高,患者的疼痛、疲倦感愈強烈。

第2個陷阱是「行動陷阱」。廖繼鼎提到,一名60歲的肺癌患者李先生,早期診斷爲M0期,原本有極高治癒機會,但兒子因焦慮、害怕化療副作用,安排父親嘗試高價草藥與免疫針,反而延誤治療,半年後癌細胞已轉移至骨與肝,從可治癒的M0變爲僅能控制的M1。

廖繼鼎強調,治療決策要先釐清目標,M0期要火力全開、追求治癒,M1期則以提升生活品質爲主,若過度治療或過度保護,都可能造成病人痛苦,甚至失去求生意志。

第3個陷阱是「自我陷阱」。廖繼鼎指出,許多照顧者忽略自身健康,例如一位照顧大腸癌丈夫的太太,長期睡在醫院,還忘了吃降壓藥,結果先生好轉,她卻因腦中風倒下。研究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焦慮與憂鬱風險高於一般人,慢性病惡化機率也明顯上升。

廖繼鼎提醒,照顧自己不是自私,是責任,建議家屬建立輪班制度,每天至少有4到6小時連續睡眠,每週要有1天完全離開醫院,並善用社工、心理師等資源,因爲真正的醫療不只是治病,還要讓家庭生活過得更像原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