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中國獸醫學博士張文奎 遠赴非洲開拓海外糧倉

張文奎。(取材自微博)

「人生很長,可以體驗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人生也很短,找到一件願意爲之奮鬥的事業並不容易。」遠在非洲的獸醫博士,和回到大山家鄉的傳統技藝傳承人,他們因爲機緣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事業,也正努力爲自己和更多人的未來留下幸福。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從廣州寵物醫院老闆,到「非洲大型農場CEO(首席執行官)」,70後獸醫學博士張文奎的人生軌跡,在莫三比克索法拉省貝拉市布濟河三角洲徹底改變。在2萬5500畝租地上,他和「中國合夥人」種出「莫三比克最大單體玉米田」,即使過去一年經歷了當地近乎空白的農業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各種困擾,這場「卷盡人生下半場」的創業,也是一場不遠萬里的「海外糧倉」試驗,他仍從中看到廣闊前景,甚至感嘆「晚來100年」。

張文奎指揮工人工作。(取材自每日經濟新聞/張文奎供圖)

★百年規畫 選定莫三比克

2024年7月17日,張文奎在莫三比克第三大城市楠普拉考察,路邊一個十幾歲男孩衝他喊着葡萄牙語,同伴翻譯過來說:「莫三比克太窮了,快點來幫我們,給我們帶來工作。」張文奎大受震撼。

張文奎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獲獸醫學博士學位,曾在潘陽農業大學當老師。2021年辭職後在廣州創辦了寵物醫院。張文奎說,他2019年起就萌生到非洲創業的念頭,並結識了後來的兩位項目投資人,和這個小男孩的「奇遇」,印證了他選定莫三比克做農業百年規畫的決定。

爲什麼是農業?因爲農業出海有利可圖,大勢所趨。莫三比克可耕地面積3600萬公頃,已開發的600萬公頃僅佔17%,而且該國土地租期最長50年,可續期一次,正好100年。其次,中國需要穩定的「海外糧倉」,莫三比克雨熱同季,非常適合玉米種植,但當地農民散種玉米,畝產只有100來斤(約50公斤)。張文奎稱,莫三比克缺的是種植技術,而在這方面,「卷」了幾千年中國農民有優勢。

張文奎估算,如果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投入成本控制在每畝200元人民幣(約28美元),毛利潤可達800元,效益非常可觀。去年7月的那次考察,張文奎一行相中了索法拉省貝拉市布濟河三角洲的一塊地,黑色沙壤,土質肥沃,足足有36萬畝。同年8月,張文奎與投資人再赴莫三比克完成轉租合約,拿下1700公頃(合2萬5500畝)土地,相當於238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在張文奎看來,非洲是中國人搞農業的優選之地,「我們晚來了100年,但還是開拓者」。

布濟農場拖拉機在作業。(取材自每日經濟新聞/張文奎供圖)

★種出經驗 增設滴灌工程

2024年年底那幾天,貝拉特別熱,白天氣溫高達40℃,風都是熱的。12月30日,下了一場大雨,氣溫降到19℃到32℃。張文奎知道,莫三比克的雨季來了,他們的種植窗口期也來了,但第一個雨季僅種植了1萬畝,且最先種植的3000畝近乎絕收,一個原因是作業車輛在雨季進不去打除草劑,且非洲蟲災嚴重,但滅蟲劑很難買到又價格昂貴。

張文奎吸取了教訓,及時跟上除草和除蟲流程。在2025年5、6月旱季,農場又新種了3000來畝玉米,由於缺乏灌溉水利支撐,也基本宣告歉收。張文奎意識到,國內的成功模式並不能在這裡被簡單移植或複製,於是經過十來天試驗,成功增設滴灌工程,解決作物灌溉問題,還陸續克服重型設備海運成本和機械損壞率都居高不下等問題。

8月10日,經過20天奮戰,第一季中有收成的7000畝玉米終於完成收割。張文奎估算畝產只有250斤,還是略有盈利。張文奎表示,這是試驗田。第一年甚至第二年,都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技術,爲未來更大規模種植打好基礎。萬事開頭難,對他們來說,這也算是開了一個好頭,並種出了經驗:雨季要開溝起壟,旱季設滴灌工程。

小組長給員工開會。(取材自每日經濟新聞/張文奎供圖)

★明年規模 擴大至10萬畝

贊比西河是非洲第四大河流,它在莫三比克贊比西亞省注入印度洋,河水沖積的三角洲,土質肥沃,是農作物種植的首選之地。張文奎透露,在贊比西河三角洲,他們將開闢新的種植基地,目標地塊正在洽談中,規模在10萬畝以上。他們的遠景規畫是,明年不僅擴大種植規模,還要陸續開展一些上下游的新業務,比如玉米加工廠或者養殖業,也會嘗試種植其他農作物。

今年5月,張文奎和投資人在微博上發佈招聘消息:起薪是每月1萬元到2萬元,年底會有獎金,包吃包住,牛羊肉管夠。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種植項目還可以爲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他也驗證了自己之前的一個「雲判斷」,即非洲人並非好吃懶做,而是吃苦耐勞。

「我們僱傭的當地工人,很多家裡沒有自行車,早上4點就要出門,走10公里來上班,頂着30℃以上的烈日干活,收工再走回去。這些工人對工作機會也非常珍惜,很努力滿足農場要求。」他說。其中一個黑人小哥阿昆家徒四壁,房子還是政府所建,唯一值錢的是臥室上那塊鐵皮瓦。張文奎帶給他一袋玉米麪,夠一家四口吃一個月,又給了兩個孩子一人100莫幣(約11.1人民幣、1.5美元。「我認爲他能好起來。」張文奎說,他還準備從國內買個水泥磚機器送給阿昆。

張文奎的一個願望是:如果項目進展順利,將來先給固定員工建房子,幫他們實現磚瓦房通水通電的安居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