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男跌倒用手撐地 兩個月後連杯水都拿不起 醫:有傷切勿拖延

1名70多歲男性退休後,一次騎腳踏車摔倒時以手撐地,雖然當下並沒有骨折,但自此手腕便時常隱隱作痛。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1名70多歲男性退休後,一次騎腳踏車摔倒時以手撐地,雖然當下並沒有骨折,但自此手腕便時常隱隱作痛,起初以爲只是扭傷並未積極治療。直到近兩個月疼痛逐漸加劇,甚至連拿水杯和開門的日常小動作都變得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醫師診斷爲「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經採用「舟狀骨切除合併四角融合術」,6周後可開始輕度活動訓練。隨着復健進展,疼痛減輕,才重新能輕鬆拿水杯、轉門把。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醫師陳重宇說,「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是舟月韌帶損傷後常見的後遺症,因韌帶受損導致8塊腕骨間排列失衡,使關節承受異常壓力,軟骨逐漸磨損,最終引發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包括手腕隱隱作痛,用力或活動時更明顯,以及握力下降,拿重物困難和手腕腫脹、活動度減少。嚴重時連轉水龍頭、開門都會受限。

他說,早期病人可以透過藥物、護具或復健治療控制症狀,若病程已進入中後期,則常需手術,例如:一、全腕關節融合術,優點是止痛效果佳,能提供較高的穩定度與力量,但會完全失去手腕活動度,較適合勞力工作者。二、部分腕骨融合術,優點是能有效止痛,同時保留約8成力量與6成活動度,在功能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他說,民衆若長期手腕疼痛伴隨腫脹或僵硬,切勿拖延,應該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能釐清是否爲韌帶損傷或退化病變,並選擇合適治療方式。慢性手腕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儘快就醫接受治療,不僅能有效止痛,也可保留手腕功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患者術前X光顯示舟橈關節炎及舟月骨間隙增大(箭頭處),術後舟狀骨切除並以環狀鋼板固定部分腕骨(方框處)。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醫師陳重宇說,民衆若長期手腕疼痛伴隨腫脹或僵硬,切勿拖延,應該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