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央行淨投放超6500億元 專家:呵護短端流動性

7月2日,人民銀行披露6月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各項統計結果顯示,6月各項工具實現淨投放6560億元,其中短期逆回購實現淨投放5359億元。

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新採訪時指出,央行6月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爲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廖博分析,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仍是2025年貨幣金融工作的重點,重點領域及薄弱環節也是資金重點支持的方向,如消費、製造業、外貿、民營企業、地產等。

6月MLF淨投放近1200億元

具體看各項流動性工具投放,廖博分析,MLF迴歸1年期流動性投放工具定位。定位於爲金融機構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的MLF操作,6月實現淨投放1180億元,2025年上半年累計開展2.35萬億元,期限均爲1年。

進一步看,廖博指出,過去十年MLF主要經歷了兩方面的演變。從定位來看,MLF從流動性投放的輔助工具到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從歷史階段看,MLF從單一的數量型工具擴展到階段性體現利率工具屬性再回歸流動性投放工具。

更值得關注的是,3月24日,央行就曾在官網公告中明確將MLF操作由單一價位中標調整爲多重價位中標,這標誌着MLF利率政策屬性完全退出,此後MLF迴歸流動性投放工具定位,與其他各期限工具一同構成央行流動性工具體系,聚焦於提供1年期流動性,餘額也顯著下降。

整體來看,廖博指出,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由市場化機制形成,且中央銀行可調控。當前我國仍存在利率雙軌制,一方面仍然存在存款官定利率,另一方面,貨幣市場利率完全由市場決定。

我國過往的利率走廊上限爲SLF利率,下限爲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相對較寬,對稱性也相對不足。廖博認爲,隨着視情況開展臨時正回購或臨時逆回購操作,兩者分別具備利率走廊下限、上限的性質,此舉構建了我國利率走廊新機制,即以7天期逆回購利率爲中樞,市場利率爲DR007,其圍繞政策利率中樞波動。

此外,央行採取的隔夜利率走廊上、下限是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的嘗試,與歐央行利率走廊的機制有相似之處。MLF利率政策屬性退出後,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利率將成爲當前的政策利率。隔夜資金用於填補當日金融機構的臨時性資金缺口,工作日16:00至16:20操作也正體現其“應急”屬性,期限設置爲隔夜較爲合理。

廖博預計,利率走廊寬度可能適時調整。對於最終的利率走廊基準利率,央行尚未明確是DR007(歐央行利率走廊機制)或DR001(美聯儲利率走廊機制),當前臨時利率走廊錨定DR007,但未來條件成熟不排除轉向DR001。

更爲重要的是,廖博預計,央行通過“7天期OMO利率+央行引導→DR007/LPR→短端利率→長端利率”的鏈條實現利率傳導。在短端利率的傳導中,央行將7天期OMO利率作爲短期政策利率,並培育DR007(銀行間存款類金融機構以利率債爲質押的7天期回購利率)作爲短期市場基準利率,引導DR007圍繞短期政策利率波動,由此形成“7天期OMO利率→DR007→貨幣市場利率”的傳導路徑。

同時,建立以7天期逆回購利率爲中樞(利率爲1.5%),以臨時隔夜逆回購、正回購利率作爲上、下限(分別爲2%和1.3%,臨時隔夜正、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爲7天期逆回購利率加點50BP和減點20BP)的利率走廊,能夠將短期市場利率調控在走廊的界限之內。

在中長期利率的傳導中,MLF利率將不再作爲政策利率,7天期OMO利率成爲短期政策利率。貸款市場方面,將形成“7天期OMO利率→LPR→貸款市場利率”。存款市場方面,形成“7天期OMO利率→LPR/10年期國債收益率→存款市場利率”,也就是說存款利率定價加入更多“市場化”成分,與貸款利率相輔相成。債券市場方面,通過債券收益率曲線,短端收益率會傳導至長端。

2025年5月7日,央行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利率0.25個百分點並擴大再貸款額度。廖博預計,2025年下半年相關結構性政策工具仍將有較大體量增量,但政策實際效果核心取決於需求端。“我們判斷,從降低實體部門融資成本的角度,LPR有較大概率繼續被引導下行,其作爲銀行報價,降準、降低存款掛牌利率等操作均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影響其LPR報價,LPR的下行將帶動實際利率回落,實體部門融資成本下降改善投資、消費情緒。”

未來DR007仍然是短端流動性最重要的指標

6月短期逆回購淨投放5359億元,廖博指出,央行呵護短端流動性。從以往經驗看,央行對政策利率(如7天期逆回購利率調整)的調整也往往是“先動量後動價”,DR007上行/下行後,政策利率僅是隨行就市的調整。“我們認爲,需要主要觀察DR007與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走勢,DR007持續高於7天期逆回購利率是確認央行收緊流動性的重要信號,反之亦然。”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市場資金面,反映在DR007走勢及其與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相對大小中,若DR007持續高於7天期逆回購利率,即是央行明確收緊流動性的信號。

從分析框架上來看,廖博指出,央行於2004年6月正式建立了流動性預測分析體系,按日對流動性進行分析、預測和監控,央行流動性調控有較強的主動性。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數量是綜合考慮備付金、財政收支、外匯佔款、OMO 到期量等因素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及市場需求後的靈活調整,數量的多少並不代表央行意圖,而應主要看資金面的實際表現,即DR007。未來DR007仍然是短端流動性最重要的指標,央行所有的意圖都會在其中。

廖博認爲,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替代部分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緩解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可以看到,6月買斷式逆回購淨投放2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是央行在每日根據一級交易商需求開展7天期逆回購操作的基礎上,額外投放的資金,有利於保持短、中、長各期限流動性合理充裕,體現央行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因此,無論是放量MLF淨投放,還是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或指向對衝後續債券集中在二、三季度發行對流動性的壓力。

從實踐看,自2024年10月央行啓用買斷式逆回購以來,買斷式逆回購餘額逐步增加,減輕了MLF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的壓力。廖博指出,啓用買斷式逆回購可提升流動性管理的精細化水平,豐富基礎貨幣投放工具,填補7天期逆回購和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之間的期限空白。另一方面,買斷式逆回購常態化操作可對市場形成示範作用,推動更多市場參與者熟悉並運用這一交易方式。

從技術層面看,廖博提出,央行買斷式逆回購是指央行購買一級交易商的債券,並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將債券賣回給一級交易商,是中央銀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的一種公開市場操作工具。買斷式逆回購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根據這一機制,參與機構在投標時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利率投標,最終中標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標利率。也就是說,每家機構可能有多筆中標,中標利率各不相同,整個操作也沒有統一的中標利率。採用這一機制可以更真實地反映機構對資金的需求程度,有效減少機構在利率招標時的“搭便車”行爲;同時沒有增加新的貨幣政策工具中標利率,強化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作爲主要政策利率的作用。

廖博提示,需要關注的是,央行買斷式逆回購的會計處理與市場現有買斷式回購交易一致,央行資產方增記對一級交易商債權,而不是債券資產。這一點與7天期逆回購以及MLF相同,反映了買斷式逆回購本質上仍是資金業務。同時,買斷式回購存續期間債券押品的利息將返還一級交易商,避免了票息高低對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定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