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翁每天習慣喝1種湯…檢查發現2.5公分息肉 確診大腸癌
醫師警告紅肉攝取過量,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示意圖/ingimage
臺灣大腸癌發生率連續多年居亞洲之冠,亦是國內第二大癌症類型及第三高死亡率癌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22年新增大腸癌病例達17,643人,2024年死亡人數更達7,000人,平均每31至37分鐘即新增一名患者。醫界提醒,日常飲食習慣與大腸癌風險密切相關,紅肉攝取過量是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𫍯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一則案例。一名60多歲的男性因長期胃食道逆流前來就診,經醫師建議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大腸內有一顆約2.5公分的息肉,切片後確診爲早期大腸癌,所幸病竈尚未突破黏膜層,經手術處理後病情穩定。
陳醫師指出,這名患者來自臺南,長年有每天早餐喝牛肉湯的習慣,紅肉攝取量明顯過多。紅肉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血紅素鐵與特殊糖分子,在體內氧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損傷細胞DNA,長期累積恐導致腸黏膜異常甚至癌變。研究也顯示,紅肉經高溫烹調後,容易產生多環胺類、芳香烴類與N-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質,加劇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報告,每日攝取超過100克紅肉(約6片火鍋肉)會使罹患大腸癌風險提高約17%;若每日攝取50克加工肉品,風險則增加18%。陳炳𫍯建議,民衆每日紅肉攝取量應控制在100克以內,每週總量不超過500克爲佳,並儘量改以白肉如雞肉、魚肉,或植物性蛋白替代。
此外,爲提升大腸癌早期發現率,國健署目前提供45至74歲民衆,以及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者,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由於大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定期篩檢是及早發現與治療的關鍵。
醫師呼籲,民衆應調整飲食習慣,增加蔬果與膳食纖維攝取量,減少高溫烹調與加工肉品食用,搭配規律運動與維持健康體重,並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資源,共同降低大腸癌發生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