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民意認為臺灣應與大陸、美國維持等距 學者:賴政府困境
總統賴清德。歐新社
本報22日發佈「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針對美中臺三角關係,近三年調查都有66%民衆認爲臺灣應該維持等距,不傾向美國或大陸任一方。學者指出,這是臺灣多數民意的展現,卻也是民進黨政府自2016年以來的困境。民調還顯示,主張向美國傾斜的比率降低至18%,學者認爲,這與美國總統川普對臺經貿、科技的施壓與前任不同有關。
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馬準威受訪指出,臺灣多數民意不像特定政黨意識形態這麼重,不過現在的臺灣幾乎沒得選,民進黨不可能回頭承認九二共識,中共則視之爲定海神針,兩岸之間必然產生僵局。「沒有辦法跟中共溝通,也就自然倒向美國」,這是民進黨政府自2016年以來的困境,且除非政黨輪替,否則僵局會繼續。
他也提到,66%民意認爲應與中美保持等距的結果,也如同多數亞洲國家一般,作爲美中兩強中間的第三國,最好的策略是雙邊下注、不選邊。對臺灣來講,雖然兩岸關係很特別,從國際行爲者的思維來看的話,最合理的狀態就是保持等距。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1月上任後,比較這2年民調可發現,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颱灣的民衆由49%降至41%,覺得不會派兵協防者則由42%增加到49%。
馬準威表示,臺灣內部的「疑美論」一直存在,原因在於美國對臺政策始終保持「戰略模糊」,加上川普的不可預測性高,美國的盟國都面臨疑美論。同時,對川普來說,臺灣的確是在美國對大陸談判過程中的一張「好牌」。
他指出,川普與習近平19日通話前,美國打出的「組合拳」非常明顯,一方面透過AIT宣示「臺灣地位未定論」,一方面傳出消減對臺軍援,「這麼近的時間內同時出這兩招(臺灣牌),有助於在談判上面對中國叫板」,是非常具有川普風格的談判策略。
不過,馬準威認爲,美國減少對臺軍援,並不會減損美國對臺灣的軍事保證,本質上是要臺灣自己在防禦上「多付錢」,他推測美國甚至還可能施壓臺灣購入更多軍武,「這纔是你自己在防禦上面的努力,不應該由美國來付」。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受訪表示,臺灣民衆對美國信任程度下降,主因就是川普的行事風格跟以往總統很不一樣。他研判,雖然川普的交易性格,讓臺灣成爲美中互動之間美方的籌碼的機率上升,但不至於會損及臺灣重大的主權跟利益,原因是美國仍將中國視爲主要威脅,且北京手上沒有足夠籌碼能交換、北京也不認爲川普具有誠信與一致性。
張五嶽指出,雖美中當前互動皆未刻意打「臺灣牌」,但若雙方長期性問題遲遲無法取得管控,美中的矛盾再度凸顯,「或川普總統慢慢失去耐心,他會不會開始打臺灣牌?」這會對美中與兩岸關係將產生立即且重大的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