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到6萬,鋰價底在哪兒?

碳酸鋰價格下跌趨勢難以抵擋。

今年年初碳酸鋰噸價還在8萬元左右徘徊,伴隨市場價格的進一步下探,鋰價已經跌破6萬元關鍵關口。跌破6萬元/噸後,下一步價格又將走向何方?

鋰價跌破6萬元

5月26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歷史首次跌破6萬元/噸大關,距離60萬元/噸歷史高點,暴跌超過90%!

近幾日,碳酸鋰期貨繼續低迷走勢,各大合約集體重挫,其中主力合約大盤中最低報58460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碳酸鋰價格已經跌破部分企業的盈虧平衡線。業內通常將7萬元/噸視作碳酸鋰加工企業的盈虧平衡線。近期,隨着鋰礦價格持續下跌,上游成本有所下調,但不足以彌補碳酸鋰價格的跌幅。

最近10年以來大起大落的碳酸鋰價格,讓人驚歎潮起潮落。

2015-2019年,碳酸鋰價格從4.2萬元/噸低點一路漲至18萬元/噸的高點,隨後在2019年底跌至4.8萬元/噸。碳酸鋰價格在一路暴漲超過400%之後,跌回了原點。

2021年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大量資金涌入鋰電領域,碳酸鋰價格一度走高,一度達到驚人的60萬元/噸歷史高點。

隨着產能擴張,碳酸鋰快速回落。2023年7月21日,碳酸鋰期貨在廣期所上市,彼時上市開盤價高達218000元/噸。僅用不到兩年時間,碳酸鋰期貨就從21.8萬元/噸跌至最低5.8萬元萬元/噸,跌幅高達73%。

跌跌不休,底在哪裡?

這一輪碳酸鋰價格下跌,除了受鋰礦價格走低拖累,還有兩方面主要原因,一是供大於求,一是成本下移。

2025年一季度,全球鋰鹽產量同比增長23%,國內4月碳酸鋰進口量達2.8萬噸,環比激增56.3%。

同期,動力電池產量雖同比增長63.2%,但裝車量增速顯著放緩。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4月動力電池裝車量環比下降4.3%,其中磷酸鐵鋰電池佔比82.8%,環比降3.8%。

業內不少分析師認爲,儘管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強勁,但滲透率突破50%後,增速邊際放緩,同時,疊加儲能需求不及預期,需求端或難出現超預期增速。

在下游需求放緩的背景下,碳酸鋰廠商卻仍維持高開工率,大規模減產信號尚未顯現,導致供需矛盾持續累積。

截至2025年5月,碳酸鋰社會總庫存達到13.17萬噸,鹽廠庫存環比增加8.8%,去庫存週期再度拉長。根據相關機構對供需平衡表的測算,2024—2026年全球鋰行業供應過剩量分別爲22.4萬噸LCE、26.5萬噸LCE和20.7萬噸LCE。

供給過剩壓力仍未完全消除,供需結構未完全改變,由此造成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

碳酸鋰價格下跌的另一大主因,在於鋰鹽企業的降本增效。

據五礦證券研報,鹽湖類企業的生產成本維持在4萬元/噸附近,非洲礦類企業的成本在6-7萬元/噸附近,江西雲母礦類企業的生產成本在5-8萬元/噸附近。

今年2月,主打鹽湖提鋰技術的倍杰特透露,西藏礦業扎布耶鹽湖提鋰項目生產成本有望降至3.2萬元/噸的歷史低位。中礦資源去年也通過提高非礦選礦率和優化物流網絡,將單噸鋰鹽生產成本從10萬元/噸壓縮至6萬元/噸,降幅達40%。

同時,國內鹽湖提鋰擴產疊加鋰雲母企業階段性復產,部分鋰企還在加速向低成本工藝轉型,逐步替代高成本鋰礦原料,行業成本結構從“鋰礦主導”轉向“鹽湖+鋰礦”雙軌驅動,進一步拉低市場對合理價格的預期。

新一輪行業洗牌或如期到來?

在需求放緩和供應繼續增長的雙重作用下,碳酸鋰價格正在進入深度探底過程——這次“探”的不是成本的底線,而是企業生存的底線。

其中,通過技術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的企業,也許能夠活下來;通過前期積累海內外鋰資源優勢,進一步開發低成本礦山的企業,也許能夠活下來;通過產業鏈整合或產業轉型,利用下游化肥、化工利潤,或電池利潤,反哺鋰鹽生產的企業也可以活下來。

但是,那些不具備以上優勢和能力的企業則有可能在這輪價格“探底”中面臨淘汰。據相關機構測算顯示:

當鋰價在7萬元/噸左右時,人們還在觀望。大多數資源開發、碳酸鋰生產企業會通過減少開支、降本增效渡過難關,大型企業此時已經開始積極佈局產業轉型。

當鋰價下跌至6萬元/噸左右時“有人開始跳車”。此時,由於鋰價已經跌破了所謂的盈虧平衡線,大量中小型鋰資源開採、碳酸鋰生產企業將面臨停工、停產。大型企業效益快速下滑、勉強維持。

當然,此時正是前期產業轉型開始展現成果的時刻,同時也是企業技術提升、產業轉型的最後決策窗口。

當碳酸鋰價格跌到5萬元/噸附近時,一切可能就已經爲時已晚,一半企業可能將堅持不過2年。

而此時,例如,贛鋒鋰業、天齊鋰業、鹽湖股份、雅化集團,以及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行業巨頭旗下的鋰資源企業,憑藉擁有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大型企業則可能迎來高光時刻。不僅憑藉價格優勢可以大殺四方,而且憑藉“第二曲線”的利潤,趁機對廉價的鋰礦資源和行業產能進行併購、整合。

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鋰電產業最終還是逃不過最終的重新洗牌。

部分內容參考自:華夏能源網、電池網、界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