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顛覆認知!難道生命最初有兩個版本?

5月30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古老蛋白質驚現“雙撇子”特性,或改寫生命起源認知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古老蛋白質,能以鏡像形式發揮作用,被稱爲“雙撇子”。該分子可能是地球早期存在鏡像生命形式的遺蹟。

許多化學分子具有手性,能以兩種鏡像形式存在,但生命的基本組成通常只選擇其中一種。例如,DNA中的糖分子爲右手性,導致雙螺旋向右扭曲,而蛋白質的氨基酸則爲左手性。科學家認爲,這種偏好可能有助於維持早期生物分子的穩定性與功能。

日本東京地球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一種常見於DNA修復酶中的核酸識別蛋白片段時,發現其結構對稱,推測其左右手性版本均能結合DNA。這種“螺旋-髮卡-螺旋”基序廣泛存在於DNA/RNA結合蛋白中,可能源自所有細胞的共同祖先。

爲驗證這一特性,研究團隊合成了右手性版本的肽段,包括一種模擬最後共同祖先(LUCA)可能攜帶的形態。實驗表明,鏡像肽段與DNA的結合能力與正常版本相當,且左右手性版本均能以相似方式抓取DNA。相關研究最近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關於該蛋白質爲何具有雙撇子特性,目前尚無定論。一種觀點認爲,這是其適應多種DNA構象演化的結果;另一種更激進的假說認爲,地球早期可能存在“鏡像生命”,其核酸和蛋白質的手性與現代生命相反。若其他古老DNA結合蛋白也具備類似特性,或將爲這一假說提供支持。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古DNA揭秘:麻風病早在歐洲人抵達前就已肆虐美洲

長期以來,科學界認爲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舊大陸疾病,並於約500年前由歐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隸帶入美洲。然而,2008年,研究人員在墨西哥發現第二種麻風病原體——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M. lepromatosis),其起源成爲謎團。

2016年,英國紅松鼠體內檢出該菌;2018年,加拿大西部一處千年前古人遺骸的古DNA中也發現其蹤跡。最新研究證實,M. lepromatosis在歐洲人抵達前已存在於美洲,並可能廣泛傳播。

麻風病會導致嚴重皮膚、骨骼病變和神經損傷,但此前美洲古人遺骸中未見典型病變,因此學界曾認爲該病由歐洲人傳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團隊通過篩查古DNA數據庫,在加拿大及阿根廷兩處遺址的千年前人骨中均發現該菌,表明其分佈範圍極廣。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現代麻風患者中仍有M. lepromatosis感染病例,主要集中於墨西哥。基因分析表明,該菌約9000年前起源於美洲,與Mycobacterium leprae的進化分歧可追溯至100萬年前。其傳播途徑尚不明確,可能是由人類遷徙或本土動物攜帶。

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麻風病傳播史,也凸顯了古DNA研究的價值。目前,全球每年仍有數千例麻風病病例,深入研究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人腦巨大存儲容量的秘密:被忽視90%的細胞纔是關鍵"

人腦擁有約860億個神經元,它們通過電信號傳遞信息,支持記憶存儲和神經指令傳遞。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表明,另一種長期被忽視的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可能在記憶存儲中發揮關鍵作用,幫助解釋大腦遠超理論預期的存儲能力。

大腦中存在着數十億個星形膠質細胞,它具有大量細長突起,能與數百萬神經元形成連接。過去認爲它們僅起支持作用,如清理神經代謝廢物、提供營養和調節血流。但近年研究發現,當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連接被破壞時,記憶功能會受損。這些細胞雖不能像神經元那樣產生電信號,但能通過鈣離子波動與其他細胞通信,並釋放神經調質影響突觸活動。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提出新模型,認爲星形膠質細胞可能通過其複雜的突起網絡,增強大腦的信息存儲能力。傳統神經網絡模型(如霍普菲爾德網絡)的存儲容量有限,而星形膠質細胞的介入可能實現更高效的“密集關聯記憶”——即多個神經元通過星形膠質細胞間接耦合,大幅提升信息編碼能力。

該模型將星形膠質細胞的每個突起視爲獨立計算單元,其鈣信號動態變化可編碼記憶信息,再通過神經調質反饋給神經元。這種結構不僅極大擴展存儲容量,還具備高能效特性。加拿 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評價稱,這一理論意味着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網絡的記憶容量可能僅受其物理規模限制。

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傳統神經科學認知,也爲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纖維素破解難題終突破!新酶技術讓生物燃料效率翻倍

將植物材料高效分解爲可用燃料一直是科學界的重大挑戰,其核心在於如何破解纖維素的頑固結構。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可再生聚合物,但其緊密的晶體結構以及與木質素、半纖維素的纏繞,使其極難分解。自然界依賴複雜的酶系統緩慢完成這一過程。

近期,巴西能源與材料研究中心(CNPEM)與國內外合作團隊發現了一種革命性酶——CelOCE(纖維素氧化裂解酶),能高效破解纖維素結構,爲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玉米秸稈)大規模生產第二代乙醇鋪平道路。該成果最近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

CelOCE通過獨特的氧化裂解機制破壞纖維素晶體結構,使傳統糖苷水解酶更易發揮作用。與依賴外部過氧化物的單加氧酶不同,CelOCE能自主產生過氧化物,解決了工業應用中過氧化物添加的技術難題。其效率是單加氧酶的兩倍,標誌着纖維素降解範式的突破。

研究團隊從巴西聖保羅州某生物精煉廠附近的土壤樣本中,通過宏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等跨學科技術,最終從特化微生物羣落中發現了這一天然金屬酶。CelOCE含銅催化中心,其二聚體結構使其在催化過程中自給自足。

這一突破不僅助力車用乙醇生產,還將推動航空生物燃料等清潔能源發展,爲全球能源轉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