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即使找不到外星生命,意義也很重大

4月9日(星期三 )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猴痘病毒源頭鎖定!非洲松鼠是關鍵宿主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西非和中非森林中的火足繩松鼠(Funisciurus pyrropus)可能是猴痘病毒的重要儲存宿主。這一發現爲阻斷病毒傳播鏈提供了重要線索。

猴痘病毒雖因1958年在實驗室猴子中首次發現而得名,但齧齒類動物長期被懷疑是其自然宿主。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家生物醫學研究所專家強調,確定宿主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例如可通過規範野生動物肉類處理降低感染風險。

2023年,科特迪瓦塔伊國家公園的白眉猴羣體爆發猴痘疫情,爲溯源研究提供了突破口。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的監測團隊發現,疫情源於單一病毒株,並在早期感染個體的糞便中檢測到病毒。進一步調查顯示,這些靈長類動物可能通過捕食火足繩松鼠感染。研究團隊不僅觀察到捕食行爲,還在松鼠屍體中發現了相同的病毒株。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這些發現提供了有力證據,但要確認火足繩松鼠是否爲真正的儲存宿主,還需證明該物種能長期攜帶病毒而不發病。另有專家表示,非洲巨鼠等其他齧齒類動物也可能參與病毒傳播,表明猴痘可能存在複雜的動物宿主網絡。

該報告最近發佈於國際預印本平臺Research Square,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隨着氣候問題日益嚴峻,太陽地球工程成爲焦點

2024年成爲有史以來最熱年份,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超1.5℃。儘管科學界共識認爲減排是首要手段,但實際進展遠落後於《巴黎協定》目標。在此背景下,太陽地球工程研究獲得更多關注,該項目旨在通過反射太陽輻射爲地球降溫,具體手段包括向平流層注入氣溶膠或增亮海洋雲層等。

支持者指出,模擬研究顯示太陽地球工程可顯著緩解氣候變暖的影響。例如,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表明,該技術或能均衡半球氣候,降低極端天氣風險,尤其使貧困地區受益。然而,反對者擔憂其可能破壞臭氧層、加劇區域氣候不公,甚至引發地緣衝突。

儘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呼籲加強研究,但實際操作面臨阻力。2024年,哈佛大學終止了全球首個平流層氣溶膠戶外實驗(SCoPEx),原因是環保組織和原住民團體的反對。類似的爭議在歐洲也存在,歐盟科學家曾要求暫停戶外試驗。

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調查顯示,41%的美國成年人認爲太陽地球工程可能緩解氣候變化,但74%對其後果表示擔憂。全球調查則發現,南半球國家對小規模試驗支持度較高,但普遍關注公平性問題。

太陽地球工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其討論已從科學領域延伸至政治和社會層面,成爲全球氣候治理的新焦點。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顛覆認知!科學家發現保護血管的脂肪,越多越健康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根源可能並非某些脂肪的積累,而是它們的減少。這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即神經酰胺(一種脂質)在血管中堆積會導致炎症。相反,當血管內皮細胞中的神經酰胺水平下降時,反而可能引發慢性疾病。這一發現可能爲治療肥胖相關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神經酰胺存在於血管內壁,能調節血管張力、防止血栓形成,確保血液正常流動。此前普遍認爲高水平的神經酰胺有害,但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首次通過動物實驗證明,肥胖小鼠的神經酰胺水平比健康小鼠更低。

進一步研究發現,神經酰胺的代謝產物1-磷酸鞘氨醇(S1P)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但在肥胖狀態下,兩種蛋白質(Nogo-B和ORMDL)會抑制神經酰胺和S1P的生成,導致血壓升高、血糖異常和血管功能受損,進而引發糖尿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

動物實驗顯示,肥胖小鼠的神經酰胺和S1P水平低下,但Nogo-B水平偏高,並伴隨炎症和代謝異常。當研究人員敲除血管內皮細胞中的Nogo-B後,小鼠的血管健康顯著改善,儘管體重和糖尿病狀況未變。這表明,神經酰胺代謝的失調是肥胖引發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

研究指出,靶向Nogo-B可能成爲治療肥胖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通過抑制Nogo-B,可恢復神經酰胺水平,從而改善血管功能並降低代謝疾病風險。這一發現爲未來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方向。

2、宇宙孤獨嗎?科學家:即使找不到外星生命,答案也意義重大

如果人類耗費數十年建造先進望遠鏡搜尋地外生命卻一無所獲,是否意味着努力白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未發現生命跡象,科學界仍能從中獲得重要啓示。該研究通過統計模型分析,試圖量化需要觀測多少顆系外行星,才能判斷地外生命是普遍還是罕見。

科學家通常通過探測水、氧氣或甲烷等特徵來尋找生命跡象。但研究表明,若在40至80顆行星中均未發現這些特徵,便可較有把握地認爲,類似行星中存在生命的比例低於10%-20%。這一結論將首次爲宇宙中生命的普遍性設定上限。即使銀河系中僅有10%的行星存在生命,其數量仍可能超過100億顆。

這一發現對美國宇航局的“宜居世界天文臺”(HWO)和歐洲主導的“系外行星大型干涉儀”(LIFE)等未來任務具有指導意義。這些任務計劃通過分析行星大氣成分,研究數十顆類地行星。然而,研究也提醒,觀測中的不確定性(如儀器漏檢生命特徵)可能影響結論的可靠性,因此需建立嚴謹的統計框架。

科學界需提出更精確的問題,例如“保守宜居帶內的岩石行星中,具有水蒸氣、甲烷和氧氣跡象的比例是多少?”,而非籠統詢問“多少行星存在生命?”。這種方法能提高研究的針對性。

即使未來未能發現地外生命,這些探索仍將揭示宇宙中宜居條件的普遍性。科學的意義不僅在於找到答案,更在於提出正確問題,並在不確定性中推進認知。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練習≠熟練?研究稱智力比經驗更能決定電腦操作水平

芬蘭阿爾託大學和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影響比以往認爲的更大,僅靠練習可能無法確保用戶輕鬆使用計算機。該研究團隊發現,感知、推理和記憶等基礎認知能力對日常計算機操作至關重要,其作用甚至不亞於使用經驗。

該研究指出,隨着用戶界面日益複雜,認知能力已成爲影響數字操作的關鍵因素,這引發了關於數字平等的擔憂。研究人員強調,個體差異無法僅通過培訓消除,未來需簡化界面設計,以減少數字鴻溝。

研究採用標準化測試方法,要求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完成軟件安裝、表格操作等18項任務,以實測表現代替傳統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計算機日常操作更依賴工作記憶、注意力和執行功能,而非單純的處理速度或邏輯能力。此外,不同應用對能力的要求各異,如電子表格依賴熟練度,信息檢索側重語言能力,而網上銀行更考驗執行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年齡仍是影響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最主要因素,老年羣體在任務完成時間和主觀負擔感上均表現更差。該研究呼籲優化界面設計,以促進計算機技術的平等普及。

2、光激活“智能炸彈”精準打擊乳腺癌 副作用大幅降低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聯合科研團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一種名爲氰-碳硼鹽的新型光敏化合物。這項創新技術通過改良傳統光動力療法(PDT),在動物實驗中展現出對侵襲性乳腺癌細胞的精準殺傷力,同時將治療副作用降至最低水平。

傳統光動力療法存在明顯缺陷:治療藥物會在患者皮膚等正常組織中殘留數週甚至數月,導致患者必須長期避光生活,否則可能引發嚴重的皮膚光敏反應。而這項新技術通過分子結構優化,使氰-碳硼鹽能夠特異性地富集在腫瘤部位。當使用特定波長的近紅外光照射時,這些化合物會像“智能炸彈”一樣精準引爆,選擇性殺傷癌細胞,對周圍健康組織幾乎不造成損害。

研究數據顯示,新療法在轉移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獲得顯著療效。與現有治療方案相比,不僅治療效果提升,更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了皮膚光毒性等副作用。這意味着未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無需經歷漫長的避光期,生活質量將得到明顯改善。

該研究團隊指出,這項技術的突破性不僅體現在乳腺癌治療領域,其靶向給藥的原理還可拓展應用於其他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積極推進後續研究,重點評估該技術對其他癌症類型的適用性。(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