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
規範標準
鼓勵高標準農田經營主體自主推進信息化建設
《方案》明確,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爲首要任務,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優化建設佈局,真正把具備條件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關於建設標準和具體內容,《方案》指出,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爲基本標準,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國家標準突出旱澇保收、抗災減災、產能提升等基礎性、通用性要求,省級層面細化制定田塊整治、灌排設施、田間道路、地力提升等具體要求,市縣級層面制定簡便易行、通俗易懂、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形成層次分明、上下銜接、務實管用的標準體系。
《方案》還提到,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將建設重點放在田內。新建項目優先開展田塊整治、田間灌排體系、田間道路和電力設施配套等基礎建設,着力提高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禦旱澇災害能力、機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補齊田間設施短板弱項。通過客土填充、表土剝離回填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調整農田地表坡降,改善農田耕作層。結合日常農業生產加強土壤改良培肥,切實提高耕地地力。因害設防,合理採取岸坡防護、防風防沙等工程措施,提高農田防護和水土保持能力。鼓勵高標準農田經營主體自主推進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墒情蟲情自動監測、智慧氣象服務等信息化建設。
劃分區域
東北區加強黑土地保護黃淮海區完善現代化耕作條件
《方案》依據區域資源稟賦、耕作制度和行政區劃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爲7個區域——
東北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以及內蒙古東部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4盟(市),重點加快完善農田灌排設施,加強田塊整治和黑土地保護。
黃淮海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5省(直轄市),重點着力提高灌溉保證率,完善現代化耕作條件。
長江中下游區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直轄市),重點突出田間設施現代化配套升級,開展旱、澇、漬綜合治理。
東南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海南4省,重點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逐步改善田塊細碎化問題,增強農田防禦暴雨能力。
西南區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加強水平梯田改造建設,完善田間道路,補齊工程性缺水短板。
西北區包括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省(自治區),以及內蒙古中西部8盟(市),重點加強田塊整治,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破解“卡脖子”旱問題。
青藏區包括西藏、青海2省(自治區),重點完善農田防護設施,改善機械化作業條件。
《方案》還提到,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空間佈局和時序安排,優先在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以及糧食產量高和增產潛力大地區開展建設,可不侷限於永久基本農田。嚴格限制在生態脆弱區、沿海內陸灘塗等區域,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嚴格管控類耕地、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集中連片梯田或與保護對象共生的連片耕地除外)、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牧區域等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有條件地區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
多元投入
探索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投資等投入建設
就資金投入和監管問題,《方案》指出,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多元化投入機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省級政府承擔地方投入主要責任。允許安排地方政府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探索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投資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投入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信貸資金支持農田建設。發揮地方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多渠道籌措運營管護經費。
《方案》還提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在縣級財政部門或鄉鎮的國庫單一賬戶下設置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專門子賬戶,實現專賬監管、專賬調撥、專賬清算,真正把資金用到耕地上。
另外,關於監督問題,《方案》還指出,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羣衆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落實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在項目選址、設計等前期工作中,廣泛徵求羣衆意見,確保建設內容符合實際。鼓勵農民對建材進場、日常施工、隱蔽工程驗收、監理履行職責等進行監督。
文/本報記者李巖統籌/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