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注資四大行落地,充實資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國有大行注資落地。3月30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相繼官宣了核心一級資本補充計劃,發佈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等公告。
公告顯示,中行、建行擬向財政部,交行擬向財政部、中國菸草總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中國雙維投資,郵儲銀行擬向財政部、中國移動集團、中國船舶集團進行定增,分別募集資金不超過1650億元、1050億元、1200億元、1300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梳理公告內容來看,各家銀行增資方案體現出“一行一策”的差異化注資思路。財政部在四家銀行定增預案中擬合計出資5000億元。財政部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將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提供支持。
溢價發行維護市場穩定
根據公告,四家銀行均獲財政部戰略投資,用於增加核心一級資本。
從發行對象來看,中行、建行的發行對象爲財政部;交行、郵儲銀行的發行對象涉及三家,分別是財政部、中國菸草、雙維投資和財政部、中國移動、中國船舶。
募資規模也有所不同。其中,中行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1650億元,建行募資總額不超過1050億元,交通銀行募資不超過1200億元,其中財政部擬認購金額爲1124.2億元,郵儲銀行募資不超過1300億元,其中財政部擬認購金額爲1175.8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定增均實現了溢價發行。公告顯示,四家國有大行發行價格均爲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A股均價的80%。
梳理來看,交行本次發行股票價格爲8.71元,建行爲9.27元,中行爲6.05元,郵儲銀行爲6.32元。
在市場分析看來,定增方式避免了對二級市場的衝擊,溢價發行機制有效對衝了存量股份攤薄效應,讓中小股東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護。
以郵儲銀行爲例,有市場機構分析稱,該行採用“鎖價定增”的方式。通過向有長期投資意願的特定發行對象定向募資,極大地避免了對二級市場資金流動性的衝擊,結合財政部特別國債精準支持,形成“政策定向支持+市場化增量融資”機制,有效維護市場穩定。
交行董事會秘書何兆斌30日解釋稱,由於銀行自身資本補充壓力大,對多種資本補充方式進行了長期研究論證。從監管規則看,因交行股價處於破淨狀態,公開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不具備可操作性,而定增在董事會推動且全部發行對象明確的情況下不受股價限制,是可行的融資途徑。從市場影響角度,採用非公開發行的鎖價定增方式,對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以及股價衝擊較小。
交行副行長周萬阜表示,此次發行價格每股8.71元,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A股股票均價的80%,且較當前股價(3月28日收盤價爲7.36元)有較大溢價。
各行在公告中也提及,本次發行完成後股本增加,對2025年基本每股收益有一定攤薄影響。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對中小股東而言,雖短期可能面臨每股收益攤薄,但長期而言,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升將改善ROE(淨資產收益率),配合國有大行穩定的分紅政策,其投資安全邊際與回報預期將同步增強。
對此,各行也在公告中給予迴應。例如,建行稱,將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通過各項有效措施減少本次發行對普通股股東即期回報攤薄的影響,充分保護普通股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財政部戰略投資“未雨綢繆”
對國有大行進行資本補充,這一舉措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多位業內專家指出,此舉絕非簡單的短期政策支持,而是體現了國家對於銀行體系長期穩健發展的戰略性佈局。
由於當前我國六家國有大行資本指標均處於“健康區間”,本輪增資體現出了“未雨綢繆”的思路。
目前,六家國有大行經營整體穩健,資產質量總體穩定,核心一級資本均高於監管最低要求。截至2024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4.1%、11.42%、12.20%、14.48%、10.24%、9.56%。
“本次注資實爲未雨綢繆的主動作爲,而非被動風險處置。”在明明看來,通過“一行一策”的差異化注資方案,既遵循市場化定價機制,又嚴格履行上市公司決策程序,彰顯法治化運作原則。資本補充將直接增強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潛能。若按照8倍乘數效應進行計算,5000億元注資約可撬動4萬億元信貸增量,有助於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資本實力提升後,銀行風險抵禦能力顯著增強,既能夠爲化解房地產債務風險、地方平臺轉型提供安全墊,也有助於做好“五篇大文章”。
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提到,本次注資不爲化解風險,旨在謀求發展。通過本輪再融資,國有大行將實現資本結構優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提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支撐強化等目標,在數字化浪潮中鍛造差異化競爭力,最終構建“資本補充—業務創新—價值創造”的正向循環。
這一舉措也蘊含着財政政策與金融機構協同發力,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遠佈局。
受經濟週期和結構轉型等影響,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淨息差已降至1.44%,爲歷史最低,也低於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52%)。與此同時,大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上升,盈利能力受到一定衝擊,通過利潤留存進行內源資本補充的能力持續下降。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第一財經表示,50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資本,能夠提高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約0.5個百分點。資本補充是增強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銀行服務能力的重要方式。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表示,通過增強資本實力、優化資本結構,國有大行將更好發揮其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爲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逆週期調控重要增量政策
補充國有大行核心一級資本,是實施宏觀經濟逆週期調控的一項重要增量政策。
自2024年9月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及財政部先後多次提及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並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2024年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銀行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2025年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今年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能力,更可持續地支持有效需求擴大和經濟結構調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曾剛表示,這一工作安排着眼於中長期發展,旨在夯實國有大行的資本基礎,爲其更好支持國家戰略和經濟轉型提供保障。這種前瞻性安排將爲國有大行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郵儲銀行稱,隨着募集資金到位後逐步使用併發揮效果,該行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經營業績和利潤留存將增加,並持續提升每股淨資產和資產規模。另外,本次發行將有助於提升資本規模,爲業務的穩健、可持續發展奠定資本基礎,促進進一步實現業務拓展,提升該行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中行表示,下階段,將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爲實體經濟注入金融活水,持續提升全球佈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助力金融強國建設中,不斷開創中國銀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特別國債發行與貨幣政策也將形成協同。”明明稱,除了5000億元銀行注資外,今年還有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財政力度擴張明顯,預計央行將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超額續作、加大逆回購投放、必要時啓動降準等方式對衝流動性壓力,構建“財政發力+貨幣護航”的政策組合,實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記者周艾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