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規模1.2萬億元 專家:買斷式逆回購常態化操作可對市場形成示範作用
4月30日,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披露當月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數據。
爲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中國人民銀行於2025年4月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了12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其中,3個月(91天)期操作規模爲7000億元,6個月(182天)期操作規模爲5000億元。
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指出,五一勞動節假期將至,資金可能面臨一定的跨節壓力,料將對市場流動性形成一定擾動。因此,無論是4月放量MLF淨投放,還是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或指向對衝後續債券集中在二三季度發行對流動性的壓力。
廖博指出,4月的買斷式逆回購是在央行每日根據一級交易商需求開展7天期逆回購操作的基礎上,額外投放的資金,有利於保持短、中、長各期限流動性合理充裕,體現央行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的立場。
廖博說,4月買斷式逆回購到期規模較大,共有1.2萬億元的3個月期以及5000億元的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而當月MLF加大投放規模也可能是爲了配合對衝買斷式逆回購的到期。向後看,政府債券供給高峰即將到來,當下超長期特別國債和注資特別國債發行計劃已經公佈,且第一批特別國債的發行在4月24日已經落地,預計5月政府債供給壓力或加大。
從技術角度看,廖博指出,央行買斷式逆回購是指央行購買一級交易商的債券,並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將債券賣回給一級交易商,是中央銀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的一種公開市場操作工具。買斷式逆回購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的方式。根據這一機制,參與機構在投標時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利率投標,最終中標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標利率。也就是說,每家機構可能有多筆中標,中標利率各不相同,整個操作也沒有統一的中標利率。採用這一機制可以更真實地反映機構對資金的需求程度,有效減少機構在利率招標時的“搭便車”行爲;同時沒有增加新的貨幣政策工具中標利率,強化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作爲主要政策利率的作用。
廖博提示,需要關注的是,央行買斷式逆回購的會計處理與市場現有買斷式回購交易一致,央行資產方增記對一級交易商債權,而不是債券資產。這一點與7天期逆回購以及MLF相同,反映了買斷式逆回購本質上仍是資金業務。同時,買斷式回購存續期間債券押品的利息將返還一級交易商,避免了票息高低對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定價的影響。
從實踐看,廖博說,自2024年10月央行啓用買斷式逆回購以來,買斷式逆回購餘額逐步增加,減輕了MLF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的壓力,MLF餘額從峰值的7.3萬億元逐步降至約4萬億元。據他判斷,啓用買斷式逆回購可提升流動性管理的精細化水平,豐富基礎貨幣投放工具,填補7天期逆回購和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之間的期限空白。另一方面,買斷式逆回購常態化操作可對市場形成示範作用,推動更多市場參與者熟悉並運用這一交易方式。
廖博重點提示,預計降準的核心驅動因素是配合財政政策發力,但央行也會綜合考慮買斷式逆回購和MLF到期量與投放量而決定;降息方面,仍然提示需關注DR007與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走勢,若市場利率持續低於政策利率,則降息窗口打開。全年看,預計2025年貨幣政策維持寬鬆基調,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預計全年降準幅度約100BP,降息約3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