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中美競逐宇宙最精準時鐘

4月3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網癮一代”的困境:我們該不該奪走孩子的手機?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許多人將矛頭指向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有觀點認爲,過度使用這些技術擠佔了現實社交、運動和睡眠時間,導致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激增。然而,科學界對此仍存在激烈爭議。

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上升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時間吻合。一些數據顯示,青春期女孩社交媒體使用時長與抑鬱症狀評分呈正相關。但也有科學家反駁,認爲現有研究未能證明因果關係,可能只是相關現象。例如,抑鬱的青少年可能更傾向於使用社交媒體尋求安慰,而非社交媒體直接導致抑鬱。

專家指出,技術的影響因人而異,關鍵在於使用方式。如果屏幕時間擠佔了睡眠、運動或現實社交,則可能有害;但如果用於學習、支持性社交或創意表達,則可能有益。因此,一刀切的限制(如完全禁止)未必是最佳解決方案。更合理的做法是家庭制定個性化規則,例如設定使用時間、避免睡前使用,並關注孩子的整體行爲變化。

此外,其他社會因素(如經濟壓力、校園暴力、家庭關係等)也可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更大影響,不應將所有問題歸咎於技術。未來,科學家建議加強研究,例如通過對比禁用手機的學校來評估實際影響,同時關注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對青少年的潛在作用。

總的來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並非絕對有害,關鍵在於合理使用。家長、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應基於科學證據,採取平衡措施,而非簡單禁止。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太空味噌實驗:宇宙環境對食物有獨特影響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太空探索項目的研究人員最近在《iScience》期刊上報告稱,當日本調味料味噌在國際空間站(ISS)發酵後,其味道竟比地球上的更香濃。這一發現不僅證明太空環境下食物發酵可行,還首次揭示了宇宙環境對食物特性的獨特影響。

宇航員的太空餐通常以凍幹食品爲主,幾乎不含活性微生物。而發酵技術不僅能保存食物,還能通過微生物活動增強風味。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選擇了結構穩定、風味濃郁的味噌作爲研究對象,首次嘗試在太空進行有意的食物發酵。

實驗團隊將大豆、鹽和米曲混合製成味噌原料,其中一部分被送往國際空間站,另外兩部分分別在地球上的兩個實驗室進行同步發酵。30天后,研究人員對三組樣本的風味、微生物組成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

品嚐測試顯示,太空發酵的味噌具有更突出的堅果和烘烤風味,這可能與太空艙內較高的溫度(約36℃)有關,而地球上的對照組溫度較低(20-23℃)。高溫可能加速了發酵過程,使味噌產生更多的風味化合物,如吡嗪類物質。此外,太空味噌的顏色也更深,進一步印證了環境對發酵的影響。

微生物分析發現,儘管三組味噌的菌羣組成大致相似,但太空樣本中檢測到一種獨特細菌,且米麴黴菌因太空輻射出現了更多基因突變。不過,研究人員尚無法單獨評估輻射、溫度和微重力等變量的具體作用,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太空風土條件”,最終塑造了味噌的特別風味。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能源革命新方向:研究人員探索利用土壤儲熱

隨着供暖季結束,熱能儲存成爲科學家關注的重點。立陶宛考納斯理工大學(KTU)的一項研究表明,土壤可作爲高效的熱能儲存系統,將多餘能量儲存起來,供需求高峰時使用。

這項研究的核心是一種基於地面的熱蓄能器,可將多餘能量儲存於地下,並在需求高峰時釋放。研究初期,團隊嘗試用風能產熱而非發電,採用液壓系統替代傳統發電機,意外發現液壓損耗能產生可用熱能。但部分熱能在輸送過程中流失,如何減少熱損並實現長期儲存成爲關鍵問題。

爲驗證設想,研究人員在表層土壤中放置人工熱源,觀察熱量擴散和存續時間。實驗發現,當土壤加熱至水分蒸發時,相變過程能顯著提升儲熱能力。蒸汽在土壤中移動可廣泛分佈熱量,且溫度變化可控。這種系統可用於平衡區域供熱網絡,或在電網過載時緩解壓力,甚至爲建築、街道等安裝獨立熱蓄能器。

研究還表明,地下儲熱效率遠超預期,類似原理也適用於製冷。團隊通過實驗室測試和全年監測,發現建築下方土壤能被動儲熱,減少熱損並提升能效。數值模擬顯示,隔離土壤層可降低供暖能耗,若熱源來自化石燃料或生物質,還能減少碳排放。

目前,研究人員正開發小型原型並優化熱量分配方法,計劃整合鑽孔、樁基等地下熱交換技術,推動該方案在工業和住宅領域的應用。這一技術有望爲能源儲存和減排提供新思路。

2、告別紅外追蹤!這項黑科技用屏幕光就能讀懂你的目光

視線追蹤在最新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頭顯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同時也是娛樂產業、科學研究、醫學與行爲科學、汽車駕駛輔助以及工業工程領域的重要技術。然而,高精度追蹤人眼運動一直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展示了一種創新方法,有望徹底改變視線追蹤的應用前景。他們的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提出將一種名爲“偏折測量術(Deflectometry)”的強大3D成像技術與先進計算相結合,可顯著提升現有視線追蹤技術的水平。

傳統視線追蹤技術通常僅能捕捉眼球表面十幾個特徵點,而這項新技術採用“偏折測量術”成像方法,僅需單次拍攝即可獲取超過4萬個表面數據點,數據採集量提升3000倍以上。該技術巧妙利用顯示屏上的結構光圖案,通過分析光線在眼球表面的反射形變,構建出包含角膜和鞏膜的完整3D模型。

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在真人測試中達到了0.46-0.97度的追蹤精度,人工眼球測試精度更是高達0.1度。相比依賴紅外點光源的傳統方案,新方法不僅大幅提升了數據採集密度,還顯著降低了系統複雜度。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可通過改用紅外光源,完全消除對用戶視覺的干擾。

這項技術的另一大優勢在於能夠同步生成眼球的高精度三維模型,這爲實時眼部健康監測提供了可能。目前該技術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研究團隊正着手將人工智能算法融入系統,以進一步提升性能。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從狩獵到種田:一場由人類社交引發的史詩級轉型

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指出人類社會互動(而非環境因素)是推動農業文明崛起的關鍵。這一發現改寫了關於約1.2萬年前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農耕的認知。

傳統理論認爲氣候變化或地理條件主導了農業起源,但由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的團隊通過數學模型發現,人口競爭與文化融合纔是核心動力。研究借鑑捕食者-獵物關係模型,分析早期農民與狩獵採集者的互動,發現農耕社會通過遷徙、競爭和文化傳播實現擴張,逐步取代了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

研究人員指出,模型擬合碳-14數據後顯示,人口增長差異和羣體競爭塑造了農業傳播路徑,而陸路與海路的不同擴散方式也影響了各區域發展節奏。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模型,將其發展爲研究歷史人口互動的通用工具,以探索更多文明轉折點。

這項研究不僅爲農業起源提供新解,更強調人類在歷史變革中的主動性,爲理解其他重大社會轉型開闢了新思路。

2、終極計時之爭:中外科學家競逐宇宙最精準時鐘

中外科學家正探索釷-229核光學鍾,這項突破或超越現有原子鐘,重塑時間測量標準。通過激光操控核量子態,研究人員將計時精度推向新高度。儘管技術挑戰巨大,但近年實驗進展讓這一願景逐漸成爲現實。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童昕(Xin T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中國英文版自然科學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展望文章,深入探討了基於釷-229的核光學鐘的巨大潛力與重大挑戰。

相關研究始於約五十年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釷-229的低激發核態,爲後續研究奠定基礎。此後,領域內取得多項重大突破:2024年,研究人員實現了釷-229核躍遷的激光直接激發。美國天體物理聯合實驗室等研究團隊通過摻雜晶體、薄膜等材料開展實驗,逐步提升了對核躍遷的理解與測量能力。

儘管成果斐然,挑戰依然存在。固態環境中的核躍遷對溫度變化極爲敏感;釷-229同位素稀缺、特定高功率窄線寬激光器研發困難、相互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晰、閉環操控技術空缺,均是關鍵障礙。

然而,攻克這些難題意義重大。釷核鐘的成功實現將徹底革新計時技術,併爲基礎物理研究開闢新疆界。它可能推動光學鍾系統從依賴電子躍遷轉向核躍遷,進而爲宇宙基本規律提供更深刻的認知。(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