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最容易陷入人生低谷?專家揭「中年危機」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所謂的「中年危機」其實根本沒證據!?專家指出,情緒低潮未必和年齡有關,與其貼標籤,不如正視人生階段的轉變與壓力。(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工作越做越無感、人生方向越來越模糊、每天起牀都覺得「這樣過一輩子可以嗎?」許多邁入40歲上下的民衆或許都曾出現類似困惑,而這樣的狀態,過去常被標籤爲「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
不過,日本《Women’s Health》近期報導指出,這個說法其實早已被心理學界打上問號。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心理學與腦科學榮譽教授蘇珊・克勞斯・威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博士直言,所謂的中年危機,其實就像心理學界的「獨角獸」,是一種根本沒有科學依據的虛構概念。
中年危機不存在?問題不在年齡,而是人生節奏本身威特伯恩博士指出,許多人習慣把個性改變、情緒波動等現象與年齡劃上等號,但實際上,並沒有研究能證明所謂「危機」和年齡之間的直接關聯。
「將人生中的低潮稱爲『中年危機』,可能會讓人忽略真正的心理壓力來源,反而對心理健康產生反效果。」她提醒,與其認爲「這只是中年必經之路,忍一下就好」,不如正視背後的壓力、不安與憂鬱來源,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纔是根本之道。
人生低谷不是危機,而是成長的過程報導中也提到,實際上這些所謂的「低潮期」可能來自人生階段轉換,包括經濟壓力、家庭責任、工作倦怠或空巢期等。而根據2008年由經濟學家大衛・布蘭奇弗勞與安德魯・奧斯華所進行的調查,在全球80個國家中,有55個國家出現「幸福感U型曲線」的現象:
・年輕時對人生抱有希望・中年時幸福感下滑至谷底・隨年齡增長再度回升
而這樣的U型趨勢,也已被20篇以上的研究佐證。
人生最低潮在46歲?但50歲後反而越活越快樂根據《Life Reimagined》一書作者、資深記者芭芭拉・布拉德利・哈格提(Barbara Bradley Hagerty)觀察,多數人會在46歲左右感到人生最低點,但隨着進入50歲,重心開始轉向孩子、興趣或有意義的工作,幸福感就會慢慢回升。
「一旦開始聚焦真正重要的事,人生就會逐步走出低谷。」她補充,有「生活熱情」與「起牀動力」的人,不論收入、學歷,都能擁有更高的幸福感。
心情低落時,與其問「我是不是中年危機」,不如問「我需要什麼改變?」威特伯恩博士提醒,不應因爲年齡或社會標籤就替自己下定義,而是要正視當下所面對的挑戰與不適,試着問自己:
・我的不安來自哪裡?・我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否過於重複?・是否該重新調整工作內容或生活節奏?
哈格提也引述美國哈佛商學院名譽教授霍華德・H・史蒂文森的說法指出,「你是有20年經驗的人,還是把同一年的經驗重複做了20次?」當一個人持續重複同樣的生活模式,卻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自然會感到無力與失落。
不想再卡關?專家建議從這幾件小事開始若察覺自己出現活力低落、對人生無感的情況,哈格提建議,不妨回到自己擅長與熱愛的事物上,重新調整時間分配。像是:
・嘗試調整工作職務內容・利用原有技能轉換跑道・報名一堂一直想學的課程(像是吉他、料理、插畫)・跟老朋友重拾聯繫・早上設定一個讓自己期待的活動
她強調:「任何讓你早上願意起牀的理由,都是目的。」
所謂的責任,不見得是壓力,也可能是人生的動力來源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長壽研究中心」主任蘿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所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也指出,隨着年齡增長,人會越來越重視能提供情感滿足感的責任,如家庭、親情、意義感強的工作,這些被稱爲「好責任」,反而會提升幸福感。
威特伯恩博士表示,當一個人意識到「這不是危機,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時,心情也會因此變得輕鬆許多。的確,有時人生不順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但這並不等於你出了問題,而只是階段性的調整與成長。「人生本來就有低潮,那不是什麼需要驚慌的大事,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