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臺大教授癌逝 生前嗜吃泡麪、汽水 醫揭影響
泡麪多屬高油、高鹽的重口味,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泡麪、汽水常被視爲不健康的食物。先前一名臺大教授在43歲時死於癌症,生前曾向友人表示,「自己幾十年來,經常是餓了,就是泡麪、汽水亂吃一通」,引發討論,對此,醫師表示,癌症成因複雜,基因、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單純把癌症與飲食習慣劃上等號,可能過於簡化。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羣指出,癌症成因可從3個面向去探討,第一個是先天基因就有的問題,第二個是後天得到的致癌相關疾病,第三個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所有東西,包含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等。
周宜羣指出,基因方面,有些病人帶有特定基因,家族成員特別好發癌症,後天得到或誘發的癌症,則包括是否有慢性病毒感染,例如B、C型肝炎帶原者,特別好發肝癌;幽門桿菌感染者,特別好發胃癌等
至於日常接觸到的環境因素,周宜羣指出,包括長期壓力、免疫失調、生活是否常接觸致癌物質等,也是誘發癌症因素;至於飲食習慣,當然也可能影響癌症發生率,不過,要單純以常吃泡麪、汽水,直接與罹癌劃上等號,他覺得不妥。
周宜羣指出,一個人被證實罹癌,或許回顧其飲食習慣,常以泡麪裹腹,常喝汽水等含糖飲料,但深究分析,還可能有癌症家族史,不愛吃蔬果、工作壓力大、久坐、不愛運動,甚至是有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這些也可能會誘發癌症,或增加罹癌機率,而非與單一愛吃泡麪、愛喝汽水飲食習慣有關。
事實上,網路早有流傳泡麪含有很多防腐劑,吃多了不利健康等流言,對此衛福食藥署在官網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對食品添加物的規定,泡麪面體不能添加防腐劑。
食藥署指出,大多數的泡麪會先蒸煮再油炸,其中蒸煮及油炸都能達到殺菌的效果,而高溫油炸會使泡麪脫水,大幅減少泡麪面體的水分含量,使殘存的或外來的微生物都無法繁殖,藉此降低腐敗劣變的情形發生,而達到延長保存期限的目的。
食藥署提醒,泡麪多屬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建議自行加入青菜、雞蛋等食材,補充泡麪所缺乏的營養素,並且減少醬料、油包的用量,以減少身體的負擔。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