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7家公司半年被“登門”1.29萬次,機構挖掘哪些賽道機會
半年之內,4397家上市公司接待了1.29萬次調研,參與機構數量累計高達13.99萬家。在A股市場延續輪動行情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正通過高頻調研積極捕捉市場機遇。
從行業分佈看,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三大板塊成爲調研核心陣地。其中,匯川技術(300124.SZ)以1170家機構調研量成爲“調研王”,邁瑞醫療(300760.SZ)等龍頭及創新企業備受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截至7月2日,機構近一個月調研熱度不減,日均調研次數超過72場,科技、創新藥等板塊延續高關注度。
展望後市,金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剛向第一財經表示,在市場短期放量突破後,預計或維持高位震盪格局,以中報預期形成新的情緒風向標。在他看來,市場情緒較此前有所回暖,對國防軍工等科技成長仍可重點關注。同時,關注對新消費的行業輪動機會,兼配黃金以應對全球經濟貨幣政策敏感期的防禦價值。
機械、電子、醫藥成“心頭好”
今年以來,A股市場延續輪動行情,市場熱點切換頻繁,追蹤投資機會的難度顯著提升,機構投資者仍保持密集調研節奏以把握機會。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4397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54家。
然而,從調研的次數與參與機構規模來看,呈現出收縮態勢。上半年,13.99萬家機構累計進行了1.29萬次調研活動,較去年同期的16.66萬家的1.38萬次調研量有所減少。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主要歸因於受到費率改革、降本增效的影響,機構對調研資源配置和方式進行了調整。
那麼,在這上萬餘次調研中,機構投資者們都在關注什麼方向?
整體而言,機構調研覆蓋範圍廣泛,涉及所有申萬一級行業。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等三大板塊成爲機構上半年調研的主要集中方向,相關調研個股數量均在400家以上,行業被調研總次數都超過1200次。
機械設備行業憑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成爲機構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上半年共有509家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合計次數達1760次,累計參與機構數量近1.82萬家。電子、醫藥生物等成長性行業分別以1465次、1214次調研次數緊隨其後,兩大行業均有410餘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行業是券商、基金公司、保險機構、外資等機構投資者參與度最高的行業。在調研機構數量排名前30位的公司中,該行業佔比最高,超過四分之一,水晶光電(002273.SZ)、立訊精密(002475.SZ)、瀾起科技(688008.SH)均有超過540家機構“登門”。
此外,基礎化工、計算機、汽車、電力設備等行業的上市公司也備受關注,上半年的調研數量也超過850次,參與機構在6860家至1.16萬家不等。可以看到,機構對科技製造與創新領域的關注度仍然高漲。
從公司層面觀察,共有18家上市公司吸引超400家機構扎堆調研。其中,機械設備領域的匯川技術是上半年最受機構投資者青睞的公司,獲得1170家機構集中調研。同時,這也是基金公司、險資以及外資的“心頭愛”,參與機構爲單家公司最高。其中,參與調研的海外機構高達485家。
與此同時,隨着人工智能與醫療產業加速融合,醫療器械企業正成爲機構投資者重點調研的方向。以邁瑞醫療爲例,作爲行業領先的高科技醫療設備研發製造廠商,該公司上半年僅接待了4次調研,就吸引了643家機構參與,調研焦點聚集在海外佈局和產品研發等多個方面。
行情行至年中,各路機構的調研熱度不減。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機構投資者最近一個月對1030家上市公司進行了1603次調研。若以22個交易日來進行粗略估算,平均每天有超過72場調研。
近期關注點與上半年趨勢一致,科技、創新藥等板塊延續高關注度,機械設備板塊的怡合達(301029.SZ)、電子行業的樂鑫科技(688018.SH)、醫藥生物行業的邁威生物-U(688062.SH)、汽車的濤濤車業(301345.SZ),是近期機構關注度最高的上市公司,均吸引了超過200家機構前來調研,且均涵蓋券商、公私募及險資等多類主體。
接下來如何發展
今年以來,A股市場呈現震盪上行格局,階段性熱點頻出帶動部分個股股價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在上半年獲得機構調研的4397家公司中,超過七成個股實現了上漲,117只股價出現翻倍以及以上表現。
其中,醫藥生物板塊的舒泰神(300204.SZ)、基礎化工行業的聯合化學(301209.SZ)成爲“漲幅王”,年內股價分別飆升451.01%、450.53%。前者得益於創新藥概念的持續走強,股價屢創新高;後者則在短短兩個月內,股價從20元躍升至百元區間,其股價曾連續27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達202.59%,吸引市場高度關注。
“當前處於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真空期,正是機構密集調研、調倉換股的關鍵時段。”在滬上一位投研人士看來,機構對於具備長期產業浪潮和趨勢的行業更爲關注,但調研並不意味着一定會轉化爲實際持倉。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通過實地調研、線上會議等途徑,機構投資者們能夠更便捷地獲取一手信息,也可以通過整合衆多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從而對上市公司作出更爲全面、客觀地判斷。
“在一些具備長期產業趨勢的行業中,通過密集地調研,可能會發現企業盈利好轉、行業拐點等關鍵決策信息,從而及時把握投資機會。”一位權益基金經理透露,其投研團隊除了跟蹤個股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跟蹤行業的景氣度並進行比較,判斷邊際變化和當前股價位置的匹配度,再根據市場預期等各方面均衡,做出投資決策。
隨着行情進入下半年,接下來會如何演變?平安基金認爲,貨幣寬鬆基調延續,分母端獲持續呵護,分子端靜待政策提振需求,資產定價基本盤預計依舊穩固,A股預計延續震盪格局,但震盪中樞有望在政策呵護中逐級上移。
平安基金分析稱,分子端的盈利期待沿兩條敘事展開:一是政策穩增長相繼發力,經濟復甦帶動順週期資產盈利改善,進而帶動盈利週期企穩上行;二是以DeepSeek爲代表的國產技術賦能,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新一輪革命,進而拉動盈利週期上行。
對於漲勢顯著的醫藥生物板塊,永贏醫藥創新智選基金經理單林告訴第一財經,創新藥上半年的行情是板塊在超跌多年的背景下,估值和基本面雙重修復的過程,目前仍未完全修復,更重要的是重磅創新藥的全球價值仍有待市場進一步挖掘與定價。
“下半年,在全行業資產比較下來,創新藥仍是確定性比較強、置信度比較高、空間比較大的資產。”在單林看來,國內創新藥企業依然會依託優秀的臨牀數據,持續的產品出海及商業化兌現,有望帶來更好的表現。
同時,他也提醒道,在創新藥情緒的擴散中,也要求投資人去甄別相應資產的屬性,找到“真創新”,識別“僞科學”,中期的新藥牛市一定是要考慮企業的兌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