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三寶媽突中風!竟是心臟「卵圓孔未閉合」惹禍
臺中榮總心腦團隊發現高達3到5成的隱源性腦中風病患合併有卵圓孔未閉合。(馮惠宜攝)
腦中風是國人失能的首要原因,據統計約 65%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後遺症,其中約15% 若未積極治療,甚至可能再次中風。臺中榮總最新研究發現,高達三成中風患者合併「心臟卵圓孔未閉合」問題,提醒醫界與患者應正視這一隱藏風險。
42歲的邵小姐是三寶媽,懷第三胎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去年10月上班時突感左側麻木無力、左臉面癱,經診斷爲缺血性腦中風並立即接受治療,雖未留下後遺症,但歷經抽血、超音波、核磁共振、長時間心電圖與罕病檢測等檢查,仍無法確定病因,被歸類爲「隱源性腦中風」。
臺中榮總心腦團隊透過經顱超音波搭配「微小氣泡測試」檢查,確認患者是「開放性卵圓孔」導致腦血栓,進行心導管卵圓孔關閉術,不需開刀即可封閉缺口,可降低90%二次中風。(馮惠宜攝)
之後轉診至臺中榮總,透過經顱超音波搭配「微小氣泡測試」檢查,確認是「開放性卵圓孔」導致血栓進入腦部,引發中風。院方心腦團隊爲她進行心導管卵圓孔關閉術,不需開刀即可封閉缺口,術後邵小姐不僅康復良好,也減輕了二次中風的恐懼。
臺中榮總神經內科王其聖指出,腦中風常見原因包括心房顫動、血管粥狀硬化及血液疾病,但約三成患者找不到明確病因,屬於隱源性腦中風。
中榮兒童心臟科主任莊傑貿指出,卵圓孔是胎兒心臟左右心房間的天然開口,通常在出生後1個月內會自然閉合,但成人中約每4人就有 1人未完全閉合,特定情況下,靜脈血栓可能透過此缺口進入動脈,送往腦部引發中風。
臺中榮總自2013年起推動「心腦團隊」跨科合作,結合神經醫學中心、心臟血管中心與兒童心臟科,率先於國內採用經顱超音波結合「微小氣泡測試」偵測卵圓孔。該團隊已檢測6000例中風病患,其中800例爲隱源性腦中風,並發現高達239例合併開放性卵圓孔。
院長傅雲慶表示,若及早發現並進行心導管關閉術,可使再中風風險降低90%,研究成果已刊登於《European Stroke Journal》,更是少數針對60歲以上患者的實證,顯示即使高齡族羣也可安心接受手術,爲中風治療帶來新希望,並推動國際指引檢視年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