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漲超3倍!這隻生物醫藥股,剛上市又迎利好
自上市以來,中慧生物即成爲今年港股新股市場上最靚的仔。
8月11日,中慧生物正式登陸港股市場,當日收盤漲幅高達157.98%,成爲2025年以來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港股新股。
但這一火熱勢頭並未結束,8月12日和8月13日,中慧生物繼續維持強勢,兩天漲幅分別爲31.31%和19.45%。目前其股價已達到52.20港元/股,相比其12.90港元/股的發行價,上市3日已漲超3倍,總市值已超過200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醫藥也是港股市場今年表現最突出的板塊之一,Wind香港醫藥生物指數今日(8月13日)漲幅達4.62%,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超100%。
剛上市就發新利好
據瞭解,中慧生物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疫苗公司,致力於創新疫苗及採用新技術方法的傳統疫苗的研發、製造及商業化。目前,中慧生物有兩大核心產品,即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商品名慧爾康欣)及在研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同時,中慧生物還有其他11種在研疫苗,涵蓋對疫苗接種有龐大需求的多個疾病領域。
招股書顯示,中慧生物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旨在針對兩種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亞型)和兩種乙型流感病毒(Yamagata和Victoria譜系)提供廣泛的保護。與全病原體疫苗或裂解疫苗相比,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僅含有病毒的關鍵成分,需要在病毒裂解後進一步純化,從而有利於精準地靶向抗原,確保安全性更好、不良反應風險更低。因此,與全病原體疫苗及裂解疫苗相比,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的定價通常較高。
中慧生物介紹,慧爾康欣於2023年5月獲國家藥監局NDA(新藥上市申請)批准,可用於三歲及以上人羣,也是在中國獲批的首款且唯一一款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該疫苗獲批後於2023年9月開始商業化,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別產生收入人民幣5220萬元、2.60億元及40萬元。
通過上述信息不難發現,中慧生物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正在快速商業化,從2023年的5220萬元快速增長至2024年的2.60億元,2025年的數據因該業務具有季節性,尚未有所體現。
而就在上市第三天,中慧生物再次發出該疫苗產品商業化的利好消息。
中慧生物8月13日發佈自願性公告,該公告顯示,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在2025年8月12日發佈的公告,本年度國家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通過初步審查的名單中,包括唯一一款疫苗產品——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
據瞭解,今年國家醫保局首次制定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相關方案明確,商保創新藥目錄主要納入超出保基本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目錄,但創新程度高、臨牀價值大、患者獲益顯著的創新藥,推薦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等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參考使用。
此前,中慧生物在招股書中就曾透露,慧爾康欣雖然是中國首款且唯一一款獲批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但相比其他類型流感疫苗更爲昂貴,可能需要公司產生更高的成本以擴大其市場認可。
中慧生物稱,由於第二類疫苗的費用由疫苗接種者支付,因此公司對此類疫苗的定價主要由市場驅動,投標價格太高可能導致無法中標。即使最終中標,如果不止一家疫苗製造商中標,而由於公司的產品價格較高,接種者可能會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此外,作爲第二類疫苗,即使沒有可競爭的疫苗,接種者仍可能因爲產品價格昂貴而選擇不接種。這些因素均可能限制公司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導致銷售減少,從而對公司業務及財務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正式納入國家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後,中慧生物產品的高價格問題或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此外,招股書顯示,中慧生物正在開發適用於6—35月齡人羣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已於2024年4月在中國6—35月齡健康受試者羣體中完成III期臨牀試驗,並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了針對該年齡組的NDA,並已於2024年6月獲國家藥監局受理,公司預計將於2025年第三季度獲批。
港股迎創新藥大牛市
在今年的港股市場中,類似中慧生物表現的醫藥生物類公司並不少。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有49家醫藥生物公司漲幅超過100%,在漲幅前10名的公司中,股價均翻了數倍,北海康成的漲幅更是高達1155%。
股價亮眼表現的背後是中國藥企的快速進步。自2015年醫改和2018年集採以來,中國藥企積極從“仿製”轉型“創新”。在此過程中,已逐步完成了從模仿到跟隨,再到源頭創新的蛻變。隨着創新程度不斷提升,國產創新藥厚積薄發,初步具備了國際競爭力。
東方證券指出,同類首創(First-in-Class,FIC)藥物視爲創新程度最高的一類藥物。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的臨牀FIC創新藥只有9個,全球佔比9%。而至2024年已擁有120個FIC藥物,佔比高達31%。十年間,中國藥企已經完成了從“跟隨”到“創新”的華麗轉身。
東方證券表示,中國創新藥企業正在積極開發源頭創新藥物,而“真”創新會帶來可持續的出海機會。首先,從產業週期看,國內創新藥從十年前起步,積硅步至千里,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到了批量收穫的階段;其次,從數量上來看,中國臨牀數量已位居全球前列,全面覆蓋各類熱門靶點,是M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跨國企業)補充管線的寶庫,背後映射的是國內高效研發、持續優化的審評制度,以及龐大的患者羣體;最後,從質量上來看,中國藥企已儲備了一批原創性靶點/藥物,且在療效上有望超越全球重量級上市產品。憑藉上述優勢,國產創新藥正在迎來出海浪潮,隨着全球臨牀試驗不斷推進,最終有望實現全球化,將有機會看到一批來自中國本土的創新藥物在全球舞臺上大放異彩。
據醫藥魔方數據,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外授權交易金額佔全球總交易金額的60%。中國已逐步成爲全球創新藥交易的中心。截至5月底中國創新藥在海外MNC中 5000萬美元以上首付款項目的比例已經提升至42%,而2020年僅爲4%。
招商銀行研究院也指出,從國內市場來看,2025年至今創新藥license out總金額已經超過575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而10億美元以上的重磅項目方面,2024年國內藥企共完成22筆,而今年截至5月底,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已經完成16筆重磅交易。首付款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也已經完成6筆。包括石藥、中國生物製藥、榮昌生物在內的多家藥企也在近期公告即將有重磅交易落地,中國創新出海仍在持續加速。
責編:萬健禕
校對:姚遠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