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燒光150億!他欠着中國人15億押金,跑到美國請人喝咖啡

“還我199,還我押金”。

每次ofo創始人戴威的消息出現,留言區肯定會被追討押金的聲音佔領。

自從ofo聲稱排隊退押金後,一直未見動靜,APP早已無法登錄。

用戶們的押金遲遲未退,戴威卻來到美國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2023年,他在美國的咖啡創業項目About Time Coffee走紅網絡。

沒想到了年底,五家咖啡館永久關停了四家,宣告着戴威再次創業失敗!

戴威其實並不是About Time Coffee的CEO,真正的CEO是一位名爲Marian Chen的女士。

雖然沒有參與到公司管理,但戴威卻是這個項目的“組局者”。

About Time Coffee項目背後的投資機構,有IDG資本、真格基金、唯獵資本。

而後兩家是“老熟人”了,當初投資過他的ofo共享單車項目,戴威更是唯獵資本其中一支資金的有限合夥人。

有了投資機構的加入,About Time Coffee項目很快融資到1000多萬美元,開始大展拳腳了。

About Time Coffee不是街邊隨處可見的一家普通的咖啡店,它有着相當成熟的營銷策略。

點單方面仿照國內咖啡店從APP點餐的方式。用戶可以在APP上提前下單,到店直接取走或者是堂食;

產品定價方面每杯定價爲3~7美元,依靠高性價比增加競爭力;

產品種類方面避開了傳統的美式、拿鐵等,主打珍珠咖啡、芋頭咖啡等創新產品,吸引年輕人光顧。

吸引客源的方式更是借鑑了瑞幸咖啡初期的“砸錢”方式,打出廣告:“註冊APP,在線下單,前五杯免費喝。”

Marian Chen曾說:我們有來自國內的成熟模式,我們賣的咖啡味道比星巴克好,但比星巴克便宜。

在美國直接照搬國內的經營模式,真的行得通嗎?

北美投資圈的Helen曾指出:“紐約不缺少受紐約人喜愛的小而精的咖啡店,只是單純複製‘瑞幸營銷模式’很容易水土不服。況且,About Time Coffee的咖啡缺乏競爭力。”

事實上,About Time Coffee無法適應美國的消費方式。

美國移動支付僅佔連鎖店總銷售額的15%,更多的美國人還是喜歡使用現金和信用卡。而咖啡店的支付方式無疑是挑戰美國支付習慣。

況且,有網友評價“產品太甜,無法調整口味,就是一杯奶茶。”沒有優勢的口味,更是硬傷。

毫無疑問,戴威這次創業再次失敗了。

消息傳回國內,網友們發出靈魂拷問:“什麼時候退還小黃車押金?”

2014年,戴威受青海支教經歷的啓發,與4名合夥人一同創立了ofo共享單車。

公司成立後,戴威寫了一封《這2000人要在北大幹一票大的》公開信,憑藉自身的號召力,鼓勵師生們將自己的自行車貢獻出來,參與的人可以免費使用這些單車,其他人則需要付款。

這就是共享單車的前身。

本以爲是校園內的簡單嘗試,剛上線的第一天就收穫了200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量突破了3000,還融資到了600萬。

隨後,ofo走出北大校園,來到了北航、人大、地大等多所大學。可沒有資本的注入,ofo的規模只能被困在校園中。

這時,戴威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貴人,創投界的大牛金沙江朱嘯虎。在朱嘯虎的投資下,ofo不僅走出了校園,走出北京,邁向全國。

有人幫ofo算了一筆賬,假如每天每輛車使用8次,每輛車成本200元,騎一次0.5元,兩個月就可以收回成本,而用戶則需要支付99的押金。在這個項目上,現金流非常的好。

一夜之間,ofo成了資本爭搶的香餑餑。

2016年是ofo迅猛發展的一年,年初就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10月時就完成了C輪融資。幾輪融資下來,ofo獲得了真格基金、唯獵資本、滴滴出行、阿里巴巴等大佬們的投資。

年底,戴威宣佈ofo將在硅谷、倫敦等城市試運行。共享單車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2017年初,ofo成立了全國共享服務中心,業務進一步擴張。

戴威也因ofo的成功,獲得不少榮譽。如入選2017年福布斯30歲以下亞洲傑出人物消費科技榜。

在ofo發展一切順利時,競爭對手已經在南方悄悄佈局。

2016年4月,摩拜在上海上線。

之後,更多的資本涌入共享單車領域,想分得一杯羹。

ofo的危機,已經來臨了。

2017年3月,戴威在朋友引薦下見到了軟銀資本的孫正義。

孫正義承諾給ofo投資18億美元,條件是每日訂單量要達到3000萬和提高管理能力。

爲獲得投資,獨佔共享單車這塊大蛋糕,戴威採用燒錢的方式瘋狂擴張,最終日訂單量衝到3250萬單。

同時,滴滴的高管陸續進駐ofo,提高公司管理。

ofo燒光資金滿足孫正義的投資條件後,孫正義卻因發現ofo公司資金管理混亂,撤銷了投資決定。

戴威和ofo陷入難以挽回的困境。爲彌補燒錢擴張造成的資金缺口,ofo已經挪用了用戶押金。

錢沒融到,戴威還面臨着被投資方滴滴架空的風險。這是戴威無法忍受的,他趕走了滴滴的所有人員,兩家公司鬧得不歡而散。

而朱嘯虎的套現離開,直接爲ofo宣佈了死刑。

2017年9月,朱嘯虎最後一次勸戴威同意ofo和摩拜合併,畢竟兩家的商戰,消耗的都是投資人的錢。但戴威始終不肯點頭。

合作伙伴王拓曾這樣評價戴威:“踢球時,他總希望覺得‘我是這個球隊最重要的人’。”

踢球如此,管理公司更是如此。戴威不肯像胡瑋煒那樣同自己創立的公司揮手告別。

朱嘯虎看到戴威如此堅持,寧肯和ofo同歸於盡,也不顧及投資人利益。於是,他選擇套現離場,將股份轉給了阿里。

此後,ofo徹底成爲了資本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隨時遺棄的棋子。

最終,2018年12月,戴威和他的ofo小黃車收到了法院頒佈的限制消費令。

戴威跌落神壇,1600萬用戶開始漫長地等待,等待99、199押金退回的日子。

戴威曾在本站創業大會上說過一句廣爲流傳的話:“感謝資本,也請資本尊重創業者的夢想。”

可是,商業場上資本永遠不會爲創業者的夢想買單。

創業者的夢想固然可以吸引到資本,但資本更看重夢想帶來的利益。

如果戴威始終不能弄清遊戲規則,再多的“夢想”都會“破滅”。

參考資料:

中國企業家雜誌:《ofo戴威二次創業敗走美國,咖啡館僅剩一家》

新浪財經:《朱嘯虎離場ofo隱情:勸戴威選擇合併遭拒後爆粗口》

《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中國企業2008-2018》

作者:逸凡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