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1.36億人看過!他冒死拍中國娃娃 日軍懸賞15萬美金追殺令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這張照片,你見過嗎?叫《中國娃娃》,作者是王小亭。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導致老百姓死傷無數。這張照片就是轟炸後拍的,這個只有一歲的孩子叫王家升,在站臺上嚎哭,身上還有鮮血,當時拍下這張照片的王小亭後來冒死把照片公開全世界,照片發表後,全球1.36億人目睹了這一畫面,事後王小亭遭到日軍懸賞15萬美金,瘋狂追殺,還好最終他逃過死劫。
今年是抗戰80週年勝利,大陸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至今23天票房突破25億人民幣,電影情節來自當年抗日血淋淋的真實故事,將鏡頭對準冒死保存日軍罪證的照相館學徒。而銀幕之外,王小亭用生命拍攝的《中國娃娃》,曾讓日軍懸賞15萬美元追殺這位「用鏡頭抗戰」的英雄。
時間回到1937年8月28日,當十二架日軍戰機對上海南站投下20多枚炸彈時,對中國老百姓無差別攻擊,站臺上的人羣陷入煉獄,上海火車南站的廢墟里,一個滿身血幼童坐在斷裂的鐵軌旁嚎哭。
戰地記者王小亭在濃煙與哭喊聲中穿梭,用電影膠片記錄下天橋坍塌、車廂翻覆的慘狀。裝膠捲時,他發現鞋底已被鮮血浸透。突然,一陣啼哭撕裂了死亡般的寂靜。他內心一驚,「就在鐵軌旁!」回頭一看,還是強褓中嬰兒渾身是血坐在廢墟哭泣,父母已死於坍塌的站臺。
王小亭按下快門的瞬間,鏡頭捕捉的不僅是孩子的淚水,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創傷。日軍殘暴的一幕被鏡頭永遠定格,這張《中國娃娃》(Chinese Baby),於1937年10月4日首次公開 (另有「日軍空襲下的上海南站兒童」等譯名),隨後登上美國《生活》雜誌封面,震撼世界,同時揭開日軍侵華暴行的鐵幕。
照片發表後,全球1.36億人目睹這一畫面。國際社會震驚於日軍對平民的無差別屠殺,美國紅十字會將其用於募捐海報,聯合國前身國際聯盟也以此爲據譴責日本暴行。
然而,面對這張照片,當時的日本軍方跟電影《南京照相館》情節一樣,也是極力狡辯、掩蓋事實真相,說王小亭的照片是擺拍、造假,後來又說是誤炸。事實上,上海南站遠離戰區,沒有任何軍事設施,日軍的轟炸就是針對平民,狡辯更是無稽之談。
原始膠捲曝光後,之後日軍隨即展開瘋狂報復,懸賞15萬美元追殺王小亭,並試圖通過外交施壓迫使其沉默。面對日軍的死亡威脅,王小亭不得不化名逃亡。一次,他險遭日本商人「偶遇」刺殺,幸因友人邀約喝茶躲過一劫;另一次在租界被捕時,他拼命掙扎引來巡捕,才免於被押送至日軍手中。這段逃亡經歷,成爲抗戰時期中國記者羣體縮影。
慶幸的是,王小亭最終躲過了這一劫。照片中的主角嬰孩王家升,揹負着血色童年,他被紅十字救護隊送往孤兒院,後被蘇聯僑民收養。成年後成爲石家莊鐵路工人,背上永遠留着彈片疤痕。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有日本記者輾轉找到他,老人只說了句,「我恨戰爭,但更恨遺忘。」
事實上,當年王小亭不但拍攝了幼小的王家升,還拍攝他的的哥哥和他的父母,當時孩子的母親已被炮彈炸死在鐵軌上,被炮彈皮灼傷的孩子就坐在母親屍體的旁邊,孩子的父親爲了便於轉移,把孩子抱到站臺上,又爲孩子的哥哥包紮頭部上的傷口。王小亭就是在那時迅速用攝影機記錄一切,緊接叫來紅十字救護隊,爲灼傷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救治。
王小亭一生拍片無數,尤其是他在淞滬抗戰期間拍攝的照片,讓人們銘刻於心。他生前總被追問爲何甘冒奇險,他的答案始終未變,「底片會褪色,但歷史不會。」
《中國娃娃》這張照片至今全球超過上億人看過,並且成爲華人教科書常見的教材,許多人兒時課本讀《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都看過這張照片。
大陸歷史影像收藏家鄒德懷受訪時說,「當時買這張照片,還有一封十分珍貴信封,是王小亭寄來的親筆信。照片是很直觀感受,你用一萬字去說上海淞滬會戰慘烈,都比不過一張照片的力量,希望年輕人珍惜當下,和平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