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萬人口的浙江小縣的院士級的科學家是怎樣產生的

前幾天我短視頻講,龍遊這個36萬人口的小縣,院士級的科學家多到你想不到。甚至多到龍遊人自己一時也算不清。

我在那個視頻當中一口氣解讀了5+1位院士和5+1位準院士。

對到底幾位院士真正是龍遊人、真正跟龍遊相關,看你站在哪裡看,從哪裡去解讀吧。

這麼一個縣裡,院士級別的科學家究竟現在有10位還是12位,其實這不是最重要。我想請大家關注的是,龍遊這裡,是一塊什麼土壤?這個叫作龍遊的地方,有什麼奧秘?

龍遊這些院士、準院士大多數我都認識,有些還比較瞭解。就像92歲高齡的汪燮卿院士,他幼年恰逢抗戰動盪時期,他生長的龍遊農村跟其他地方一樣貧瘠、困苦。其他幾位哪怕是改革開放初期上了中學的院士級科學家,也多是生長在農村,因爲家裡並不富裕,有的上高中時候還要從家裡帶菜到學校,住校,一罐閹菜吃一個禮拜。

而且我沒記錯的話,這些院士、準院士科學家們,考上的大學也並不是名牌大學,有的本科甚至都不是重點大學。他們有今天的成就,我們回頭去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長期主義,就是堅持、堅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數十年,耐得住寂寞。

有的院士跟我說,是自己大學時、研究生時,跟了一個好導師;有的院士說,可能正因爲自己沒考上好的大學、一流的大學,學的是冷門的專業,一般人不願意填報的專業,纔有了自己的機會。

我想,這些既是他們謙虛的一個說法,卻也反映出做學問、做專業,工作和事業,並不是都要去追所謂的風口,去擠當下時髦熱門的專業,而是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執着與付出。

我們家鄉人們對這次中科院、工程院公佈的兩院院士候選人的熱烈追崇,引以爲豪的留言當中,也有留言十分不屑,不就這麼十來個院士嘛,有啥了不起;也有留言說,這些院士爲家鄉做過什麼?其實就我有限的瞭解,他們就做的很多很重要、很重大的支持幫助,待以後有機會我專門做一期。

浙江龍遊縣,今天是地處浙西衢州的小縣,歷史上卻是與杭州同一批設立郡縣的千年古城。自唐宋科舉興起,就文人輩出,明清進士就有117位。龍遊這一帶長期書院林立、儒風浩蕩,學子求學之風盛行。

而龍遊百姓尊知識、重教育,以讀書爲家族之榮,這種風氣歷代傳承,影響深遠。從這些院士身上我們也能看出,當今龍遊,承襲歷史文脈,積極推進科教興縣,對知識的尊重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