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遠程銀行完成大模型部署,銀行AI應用場景開始爆發?業內:新舊融合仍有多重阻力
財聯社8月9日訊(記者 郭子碩 實習記者 蔣習)年初,Deepseek因低成本高性能、直逼國際巨頭OpenAI爆火,引發新一輪對人工智能的關注熱潮。隨着OpenAI迭代GPT-5模型,銀行業在 AI 大模型領域的探索也再次受到矚目。
目前,銀行業哪些業務領域已開始應用大模型技術?取得了哪些成效?大模型落地又面臨哪些難點?
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客服中心與遠程銀行發展報告(2024)》(下稱報告)顯示,2024年客服中心與遠程銀行智能技術綜合使用率提升至93%,較2023年提高1個百分點;已有31%的客服中心與遠程銀行開始探索應用大模型技術。
某國有大行金融科技部門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當前銀行業AI業務場景落地聚焦於客服、風控及行內AI輔助編程等領域。當前近期該行已搭建Agent平臺並推進相關項目,“相當於多個AI協同組成工作流”。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爲,銀行業在推進人工智能創新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主要集中在算力不足、合規壓力、人才缺口等問題。
搭建平臺完善Agent應用是關鍵一步
《報告》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有31%的客服中心與遠程銀行已在行內完成大模型部署,推動包括模糊語義識別、話術優化、智能摘要等功能落地。調研顯示,儘管國有大行、股份行及中小銀行對 Deepseek 應用的宣傳有所 “降溫”,但 AI 應用場景探索仍在持續,目前各家銀行的 AI 應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客服等落地場景。
上海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財聯社記者,該行的AI手機銀行已支持“對話即服務”。用戶只需通過語音或文字等指令,即可完成賬戶業務辦理、理財諮詢等高頻交易。此前,包括工行、北京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也曾披露,通過 AI 爲手機銀行賦能,爲不同用戶提供定製化的財富管理方案。
對於銀行來說,儘快搭建平臺完善Agent應用或是解決複雜金融應用場景的關鍵一步。工商銀行軟件開發中心高級專家劉承巖近日指出,大模型技術已進入以智能體(Agent)應用爲核心的下半場,企業現實問題的解決成爲AI應用的核心工作。
前述某國有大行人士也向財聯社記者透露,近期已搭建Agent平臺並推進相關項目。該銀行人士直言:“此前業內對OpenAI的預期較高,但ChatGPT等基礎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落差。預計待基礎模型成熟後,Agent 應用可能迎來爆發期。”
“無論是前中後臺,銀行在 AI 上的應用場景都在進一步擴容,但不同銀行之間的分化也在加劇。”某頭部金融雲負責人也告訴財聯社記者,機構投入的算力和人才資源成了這一分化的分水嶺。
行業面上,不少銀行還在加大“真金白銀”投入算力及相關配套設備採購。其中,浦發銀行出現了超 1 億元的大單 “2025 年大模型算力擴容及算力管控能力建設項目之鯤鵬”。此外,多家股份行、城商行的大模型項目招採金額也超過 500 萬元,且項目主要集中在算力、GPU 服務器等採購方面。
AI創新仍有多重壁壘:人才匱缺、算力不足、流程複雜
上述人士也指出,銀行在AI創新過程中面臨多重阻力:一方面,技術團隊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多以修改開源技術爲主,既需深度理解業務又要具備技術落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銀行內部流程規範複雜,AI創新項目需經過大量評審、聯合技術審覈、安全審查等環節,嚴苛的合規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進度。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銀行傳統IT架構相對保守穩定,與AI技術的敏捷迭代特性存在衝突。核心系統改造風險高、成本大,新舊系統融合面臨技術壁壘。
“儘管大模型在提升效率方面表現出色,但在落地方面仍存在痛點。”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爲,首先,其搜索能力、理解準確性及多步推理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容易出現錯誤,這對金融級別的嚴謹性提出了挑戰;此外,開發和部署大模型需要鉅額投資,包括硬件資源如顯卡等,對於中小銀行來說,這構成了較高的進入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