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人次「急診躺超過1天」 醫嘆:急重症插管收入不如通水管
▲國內急診壅塞情形嚴重,愈來愈多患者在急診躺超過1天 。(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醫院急診壅塞,民衆苦等不到病房,衛福部雖推動改善,但立法院調查發現,患者滯留時間仍持續拉長,去年超過26萬人次在急診躺逾1天,今年更上看30萬,而各界雖知急診缺照護人力是主因之一,攸關人力存續的急重症項目健保給付,卻長年未盡合理,例如氣管內插管的費用竟不如通水管,也導致急診更艱困。
根據立法院調查報告,衛福部爲改善急診壅塞,於2021年起陸續辦理「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劃」及「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這2項重點計劃,且預算不斷墊高,2021年合計2億551萬元,至2024年已達3億2861萬元,但據健保署統計,今年第1季全臺急診收治近206萬人次,而2024、2023年全年分別約爲728萬、747萬人次,今年急診量相對不減反增,醫護壓力沉重。
除了急診爆量之外,民衆更關切急診患者要花多少時間才能住進病房,但這方面的改善更令人失望。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較嚴重的檢傷第1、2、3級病人,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是攸關品質的重要指標,但該比率卻從2022年的61.9%,一路下滑到2024年的59.5%,今年第1季再降至56.29%,代表患者在急診室苦等的時間愈來愈久,衛福部改善措施未奏效。
▲急診病人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的難度日益提高。(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而急診檢傷最嚴重的第1級病人,最須趕緊住進病房,如願者卻年年下降。2023年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者佔總數62.58%,2024年掉到61.25%,今年第1季再減爲54.89%;再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檢傷第1級患者住院情形,2023年能在8小時內轉住院比率分別爲46.04%及67.47%,2024年降至45.77%與66.21%,今年第1季持續退步,分別掉到39.33%、60.53%,醫學中心已跌破4成,區域醫院也快守不住6成大關。
民衆近年可能常聽到不少親友抱怨在急診留觀超過1天,而數字也證實這不是錯覺。據健保署統計,患者待在急診室逾24小時的件數,在2023年約24萬,佔總數3.32%;2024年突破26萬,佔比提高至3.68%;今年更慘,光第1季便已累計逾7.7萬,佔比也上升至3.75%,若無法改善,全年受苦人次恐突破30萬。
爲改善急診塞車,健保署雖於2023年7月1日提高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的急診部分負擔,分別增加至750元及400元,希望改變某些民衆有病直衝大醫院、尤其是醫學中心的習慣,但這招並未見效,因爲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在2023年約181萬,2024年仍成長到191萬,而今年僅第1季便已破50萬,全年上看200萬,急診恐怕整年都擠,對於不得不到醫學中心的患者來說,付更多錢卻得等更久,有如遭受雙重懲罰。
急診「卡關」,急重症醫護人才流失是關鍵之一,而健保署爲鼓勵醫療團隊,近年雖陸續調升部分項目給付點數,但立法院調查發現,以氣管內插管爲例,3項健保給付約介於835至2321元之間,竟比不上水電修繕網路估價通水管費約1500至3000元。醫界10多年前已流傳「插管不如通水管」的玩笑,沒想到10多年後仍是笑話,但恐怕已沒人笑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