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變3年”,讀研更值了還是更虧了?

新學年即將開始,多所高校宣佈將部分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延長至3年。消息一出,抱怨紛至沓來。“這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吧?”“多交一年學費,學校藉機割韭菜!”“三年學制相當於晚一年就業,損失一年工資收入”……這究竟是就業壓力下的權宜之計,還是高校的自利行爲,抑或是高等教育轉型的戰略佈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兩年制專碩設立的初衷,是快速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也通過高效的學習安排,提升讀研就業的“性價比”。然而在近年來的實踐中,這種學制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第一學年學生在課程中剛剛適應,第二學年便要同時應對實習、論文與求職的壓力,培養週期的壓縮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深度學習專業知識、沉下心來好好做科研的時間,不少學生面臨“課程趕場、實習匆忙、論文倉促”的困境。

將學生的困境放在2024年就達135.7萬的研究生規模中看,確實不免令人憂心。因爲壓縮的學制,必然導致壓縮的教學。有教授指出,金融專碩的證券模擬實訓變成課堂案例分析,翻譯碩士的實戰項目壓縮成模擬練習。如此培養的學生,能力自然“夾生”。無怪乎,有券商HR坦言:“過去看到2年制簡歷會下意識質疑專業度。”亦有企業吐槽,“專碩文憑像‘注水肉’,實操能力差到離譜”。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真正推動學制延長的,還是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畢竟,高校要是總出“注水學歷”,反而會被社會淘汰。隨着我國產業升級加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已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對學校的觀感也從“迷信學歷”轉向“崇尚實用”。過去靠“短學制、高產出”的階段已經過去,現在需要以“精耕細作”培養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因而,應勢而轉,延長學制是緩解學業壓力、提升培養質量的舉措,也是對“學歷貶值”的迴應,更是對“人才強國”戰略的踐行。

當然,學制延長只是質量攻堅的第一枚落子。“以前兩年教理論,現在三年還是教理論,區別在哪兒?”“多掏一年學費就能學到真本事?”聽懂這些質疑,高校方能倒逼自己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反思如何優化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延長的時間裡“學到真本事”。對研究生來說,這些質疑也是一種提醒:教育的價值不在於用幾年拿到文憑,而在於是否真正獲得了安身立命的本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熱情。

真正有效的學制調整,應是借延長之機,革新培養體系。教育部最新公佈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專業建設藍圖,不僅是傳統專業的優化重組,更是在國家戰略棋盤上落下的關鍵棋子。聚焦中國式現代化人才需求,高校需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改革,深入推進“新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才能將培養質量真正落在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中。唯有讓學制延長與培養模式革新同頻共振,時間才能增值而非人生虛耗。

如今,不少高校已經開始積極探索。有的並未“一刀切”,鼓勵優秀的專碩兩年畢業;有的採用“訂單式教育”直擊產業需求,校企共建、聯合培養,實現從教育到就業的無縫銜接;有的探索多學科交叉的專業體系,培養適應面更廣的複合型人才……這些創新實踐,讓研究生教育不再“大呼隆”,而是有了科研、應用等多種清晰的發展路徑,也讓讀研不再是“混日子”的捷徑,而是真正提升能力的“必經之路”。

革新研究生教育體系是一個複雜的命題,蘊含着質量與效率的平衡、知識與能力的融合、學術與產業的聯通等多種因素。無論學制如何變化,本質都是對研究生教育提質升級的探索,是應對時代挑戰與現實需求的變革。構建多層次、高質量、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纔是最終的方向。

來源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衆號

新媒體編輯:常暢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