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元說不要就不要?這事有蹊蹺
“取!我就要取!這錢是給我兒子結婚當彩禮的!”8月的一天,建設銀行萍鄉蘆溪支行營業大廳,一名女士語氣堅決地要求提前支取30萬元定期存款。觀察到這筆存款距離到期僅剩一個月,經辦櫃員連忙提醒:“大姐,提前取的話,您要損失近2萬元利息呢!”櫃員的例行提示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反應,張女士只是重複着取款訴求。
這反常的“淡定”,像一顆石子投進了營運副行長的心裡——尋常百姓面對數萬元利息損失,總會猶豫再三,她爲何如此急迫?
抽絲剝繭:可疑跡象串起詐騙拼圖
營運副行長快步走到櫃檯前,一邊核對存摺,一邊再次確認用途。這一覈對,更多疑點浮出水面:存摺並非本網點開立,張女士也是首次在這裡辦理大額業務;既沒提前預約,也沒聯繫自己的管戶經理,典型的“異地+大額+定期提前支取”風險特徵,警惕性瞬間拉滿。
“要不再聯繫下您家人,再商量商量?”營運副行長提議。張女士卻急忙擺手:“不用不用,我兒子剛上完夜班呢,在休息,別吵醒他。”拒絕得乾脆利落,反而更顯可疑。
“您稍等,大額現金調撥需要時間,我先給您看份風險提示。”營運副行長穩住客戶,將存摺妥善收好,拿出《大額取現風險提示告知書》,逐條講解電信網絡詐騙的常見套路。可張女士聽完,不僅否認被騙,還立刻在告知書上籤了字按了手印,那股“爽快”勁兒,讓在場工作人員心裡的疑雲更重了。
心理博弈:當專業勸導遭遇“洗腦”受害者
營運副行長悄悄聯繫了女士的管戶客戶經理,得到的回覆令人心驚:“她兒子近期沒有結婚計劃!”再看張女士,正低頭對着手機屏幕快速操作,一個陌生軟件的界面一閃而過,有意避開銀行工作人員視線——種種跡象都指向一個可怕的可能:她正遭遇電信網絡詐騙,且深陷其中!
“大姐,您是不是聽了別人的話纔來取錢的?”營運副行長突然開口詢問。張女士眼神一慌,嘴上還硬着:“沒有,就是我自己要用。”但那瞬間的慌亂,徹底證實了大家的判斷。
雷霆行動:警銀聯動上演“黃金半小時”
情況緊急!營運副行長立刻悄悄撥通了報警電話,同時聯繫反詐中心單誠警官。幾分鐘後,民警和反詐工作人員趕到網點,將張女士請到獨立房間耐心勸導,併成功聯繫上了她的家人。真相終於水落石出——原來張女士輕信了虛假投資騙局,而這30萬元只是其中一筆。
萬幸的是,在銀行和警方的合力攔截下,這筆即將落入騙子口袋的30萬元保住了。更讓人欣慰的是,由於報警及時,女士此前在郵政銀行取出的25萬元現金,也被成功追回。
雙重勝利:攔截55萬元背後的溫度
“那可是我的養老錢啊,真是謝謝你們!”看着失而復得的錢款,張女士喜極而泣。這場沒有硝煙的“錢袋子保衛戰”,不僅護住了55萬元血汗錢,更守住了一個家庭的安寧。
支行裡,這樣的守護每天都在發生。窗口前的一句多問,櫃檯後的一次覈對,大廳裡的一聲提醒,看似微小的舉動,卻像一張細密的網,將詐騙分子的伎倆牢牢擋在外面,也正是這份對細節的敏感、對責任的堅守,讓金融安全的防線愈發堅固,讓每一位百姓的“錢袋子”都暖烘烘、沉甸甸的。
金融安全的防線,從來不是冰冷的制度條文,而是由無數雙“火眼金睛”和一顆顆負責任的心共同築成。當每一位銀行從業者都把客戶的“錢袋子”當成自家事,這份堅守便會化作暖流,讓百姓在與銀行打交道時,多一份安心,多一份踏實,更讓“守護”二字,在日常的點滴裡愈發厚重。(易贇凱、曾靜雅)
來源:建設銀行萍鄉蘆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