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公務員「槓桿投資」資產破千萬!他靠借貸+定期還款放大報酬

臺股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少年股神!一名26歲公務員近日在card發文分享,自己靠着開槓杆進行指數化投資,淨資產已突破1,000萬元,總投資金額達2,100萬元,目標是達成3,000萬元後提早退休。他說明以低利貸款與質押資金投入006208、0050、VOO及臺積電的策略,引發大批網友熱議,有人稱讚其理財思維超前,也有人質疑風險過高。

原PO指出,身爲公職人員能取得約2.2%低利貸款,透過「借貸+定期還款」方式放大報酬。他以150萬元信貸爲例,假設年報酬率8%,7年後可成長至257萬元,優於每月定期定額投資的223萬元成果。他強調「要先確保能承受額外跌幅且不會被迫斷頭」,建議借款利率控制在4%以下、維持率拉高至250%以上,以降低金融海嘯等級下跌風險。

不少網友肯定他的紀律與數據推導,有人留言:「26歲懂這些真的很厲害」、「公務員穩定收入配合低利槓桿,確實能壓低風險」。也有網友指出,若能善用期貨或槓桿ETF,「報酬與槓桿效果更優,還能省下質押利息」,並提醒質押借貸條件偏低、利息偏高,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槓桿方式。

不過,另一派網友則直言此策略風險極高,「正常薪水根本借不到那麼多錢」、「再來一次2022年股災就會被擡出場」,質疑文中數據過於理想化。也有人懷疑內容爲行銷文,認爲「先有房再談質押」、「沒有資產很難複製這套模式」。

留言區最後形成兩極共識:支持者認爲他善用低利時代槓桿放大報酬、具啓發性;批評者則警告市場循環終有回調,過度槓桿恐讓資產蒸發。多數人建議投資人應量力而爲,理解風險與報酬並存的原則,「富貴險中求沒錯,但能不能撐得住,纔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