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女子飛機亂流骨折 醫:輕忽這無聲疾病恐永久失能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醫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說,骨鬆稱爲「無聲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生骨折前毫無症狀,常是不小心跌倒發生骨折,才發現罹患骨鬆,當出現輕微跌倒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更是骨鬆的重要指標,必須多加註意;示意圖。圖/123RF
臺灣人口快速高齡化,骨質疏鬆症已成爲僅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依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及2023年臺灣成人骨疏防治指引,國內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骨鬆,其中女性佔比高達80%,且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罹患骨鬆併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醫師表示,骨鬆除與年齡有關,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等同爲高風險族羣,患者應多加註意。
溫馨母親節將至,大家應重視女性骨鬆。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醫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說,骨鬆稱爲「無聲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生骨折前毫無症狀,常是不小心跌倒發生骨折,才發現罹患骨鬆。特別是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二次骨折後死亡風險也增加。
陳崇桓指出,骨鬆患者甚至於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而輕微跌倒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更是骨鬆的重要指標。
風溼病醫學會秘書長、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也不容忽視,臺灣近4成類風溼性關節炎者並有骨鬆,脊椎骨折率超過13%。臨牀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爲骨鬆,類固醇使用愈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愈高,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
盧俊吉收治一名年僅25歲女性,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且18歲時即被診斷爲類固醇誘發性骨鬆,每月需搭機往返澎湖與臺北接受治療,在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她突感後背劇痛,就醫檢查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爲嚴重骨鬆。
盧俊吉說,該名女子當時骨質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搭配手術治療,這類案例在臨牀上非個案,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皆屬於骨疏高風險羣,過去許多患者未及時介入骨鬆治療而導致骨折、失能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骨鬆是臺灣第二大慢性病,約4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鬆,罹病時間愈久,因骨骼代謝受到影響,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更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評估骨鬆與骨折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羣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擴大給付後,可幫助骨鬆高風險族羣進行初級與次級骨折預防,使骨鬆治療更早介入而不再從「發生骨折後」才做起,更能擴大對民衆的骨骼健康的保護。
盧俊吉說,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啓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