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億元募資,華潤新能源IPO獲受理傳達什麼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實習生孫晨陽 上海報道

歷時近兩年,華潤電力全資子公司華潤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潤新能源)“奔A”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

2025年3月14日,深交所正式受理華潤新能源IPO申請,這亦是該所年內受理的首單IPO項目,並創下了該所自實施註冊制以來的IPO募資紀錄。

時間回溯至2023年3月,華潤電力發佈公告,董事會正在籌劃分拆華潤新能源於中國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彼時,電力央企掀起了一股新能源資產分拆上市潮。除了華潤電力外,中國華電分拆華電能新、中國電建分拆電建新能源同樣引發了外界關注。

不過,央企新能源公司IPO上市,往往伴隨着鉅額的募資計劃。在近兩年A股IPO政策整體收緊的背景下,央企新能源公司IPO進展相較於往年有所放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2023年起,滬深兩市便已無電力、能源類央企公司掛牌上市。唯一一家已經過會的新能源央企IPO項目華電新能,迄今仍未提交註冊。

創深市IPO紀錄

此前的2020年10月,金龍魚(300999.SZ)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高達139億元,再早些中國廣核(003816.SZ)IPO募集資金125億元。

在此背景下,華潤新能源也備受市場關注。

其主營業務爲風力、太陽能發電站的投資、開發、運營和管理。截至2024年9月,該公司所控股的發電項目併網裝機容量爲28.21GW,佔全國市場份額爲2.25%。這其中,風電、太陽能併網裝機容量分別爲21.57GW、6.64GW。

作爲華潤電力旗下唯一的新能源平臺,華潤新能源此次募資的245億元,將用於新能源基地、多能互補一體化、綠色生態發展綜合利用及融合發展型新能源項目。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6月華潤電力的公告曾提及IPO募資分配:70%用於新建30餘個風光項目,30%用於運營資金。

華潤新能源的主要營收來源是售電,其近些年保持着穩定的業績。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171.34億元、181.98億元、205.12億元、171.5億元;同期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爲64.51億元、62.96億元、82.8億元、62.13億元。

需注意的是,新能源發電補貼貢獻了不俗的收入構成。

報告期內,華潤新能源確認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分別爲63.03億元、63.32億元、64.79億元和49.1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6.79%、34.8%、31.59%和28.63%。而截至2024年9月,華潤新能源總資產爲1938.1億元,資產負債率爲55.92%。

雖然時隔兩年才正式踏上A股IPO審覈之路,但華潤新能源“奔A”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華潤新能源註冊地位於中國香港,是深市第二家申報IPO的紅籌企業。所謂的紅籌企業,是指註冊地在境外、主要經營活動在境內的企業,兼具境內機構和境外機構雙重屬性。近些年來,A股在政策的支持下不斷接納紅籌企業上市。特別是新能源領域——2018年啓動紅籌CDR試點,2021年將試點擴展至新能源等戰略產業,並優化審覈機制。有分析指出,此次華潤新能源選擇的具體上市標準爲“預計市值不低於20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

事實上,華潤新能源回A股上市,恰逢近年來電力能源央企分拆其新能源板塊上市已成趨勢。

例如,2021年6月,三峽能源登陸上交所募資227億元;2023年6月,華電新能IPO首發過會;2023年7月,中國電建新能源上市輔導備案獲得受理。

新能源IPO逐漸回暖?

深交所正式受理華潤新能源IPO,在一定程度上爲當前A股新能源IPO較爲冷淡的氛圍注入了一些活躍度。

實際上,除了融資需求,央企新能源資產分拆上市尤其有現實需求。“受到資本市場偏好影響,電站資產過去一段時間內處於低估值狀態,也容易受制於集團整體估值限制。”一位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電力能源央企分拆新能源資產上市,有助於提升其估值水平。

但需指出的是,目前已經啓動IPO程序或計劃的幾個央企新能源IPO項目的進展相對比較緩慢。備受關注的莫過於華電新能——2023年3月,上交所受理華電新能IPO申請,並於當年6月首發過會,然而時至今日,華電新能至今仍未提交註冊。

2023年8月,證監會發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明確階段性收緊上市公司再融資。此後,新能源領域IPO項目進展放緩,成功上市者僅爲少數。

以光伏行業爲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統計發現,23家A股光伏公司公佈了IPO進展,15家終止,僅3家成功上市。

華潤新能源IPO獲受理,邁出了奔向資本市場的關鍵一步。不過,對於當前諸多有融資需求的新能源產業鏈公司而言,無論是去A股,還是H股上市,解決短期融資需求的渴望已經十分強烈。

2025年3月13日,就在深交所受理華潤新能源IPO的前一天,江蘇中潤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潤光能)遞表港交所。

這家曾於2023年5月獲深交所受理、2023年12月首發過會的光伏電池片企業,最終於2024年6月撤回IPO申請。如今,該公司將目光轉向港交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港股資本市場,似乎已經成爲不少新能源公司實現再次融資的共同選擇。

今年以來,已經有5家新能源公司公佈H股發行計劃,分別是晶澳科技、中偉股份、寧德時代、先導智能以及格林美,分屬於光伏、鋰電產業鏈。

此外,截至3月17日,“A+H”股公司數量已達151家,其中包括多家新能源、電力公司,如億華通、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福萊特等氫能、風電、光伏玻璃等製造類公司,以及中廣核電力、華能國際電力股份、華電國際電力股份等國央企發電企業。

從產業結構看,央國企始終主導着中國光伏電站的開發運營。然而,在過去幾年,新能源產業鏈中上游的估值遠遠高於下游,這使得電力運營商一度成爲價值窪地。

華潤新能源倘若能順利實現IPO,這無疑將極大提振整個新能源產業優質資產上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