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腹瀉血便2年困家中 長庚精準揪出「無毒梭菌」惹禍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說明無毒梭菌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一名22歲年輕女性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對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被迫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醫療團隊原本懷疑是困難梭菌感染,但多次檢測陰性,一度陷入僵局,後續利用先進質譜儀(MALDI-TOF MS)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兇「無毒梭菌」,對症下藥終於不再復發。
全球研究顯示,人體腸道菌相失衡與腸道疾病、代謝異常、免疫失調甚至神經疾病皆有關聯。長庚醫院今(28)日召開記者會分享與國科會合作的「微生物相計劃」成果,率先推出臺灣「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服務,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抗藥基因,協助醫師預測腸炎、大腸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開啓腸道精準醫療新時代。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長庚是國內最早引進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MT)的醫院之一,自2019年起,已完成339例,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病患,治療成功率高達85.4%,比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3成,高出許多,且複發率更低。而藉由累積的經驗,也發展出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的技術,可以瞭解好壞菌、多樣性比例等健康指標。
以「無毒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爲例,李柏賢說明,因爲其不會分泌毒素,過去被認爲是無害的腸道菌,但醫界發現其實它有其他致病方式,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見的元兇之一,會導致敗血症、嚴重腹瀉等症狀。
李柏賢點出,由於「無毒梭菌」跟「困難梭菌」臨牀症狀以及菌落型態高度相似,且無毒梭菌具萬古黴素(困難梭菌感染第一線用藥)抗藥性,可能導致抗生素治療無效、延遲治療甚至併發症,醫療團隊透過全基因定序鑑定確認無毒梭菌,確認其重要性之後,再相關個案就會同時鑑定困難梭菌與無毒梭菌。
▲長庚醫院今日舉辦「打造腸道理想國,長庚醫院三箭齊發,守護國人腸道健康」記者會。
該名年輕女性個案就在醫療團隊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最終確認致病元兇是無毒梭菌,經過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症狀不再復發,不僅重拾健康與自信,也順利重返職場;後續大腸鏡追蹤顯示,腸黏膜已完全癒合。
不僅止於此,長庚醫院最新推出的「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通過「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認證(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LDT)」,能一次解析5,000–6,000萬個基因片段,比對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爲每個人建立專屬的「腸道健康地圖」。
李柏賢指出,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根據研究可能與肥胖、糖尿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上升有關。透過這項分析,醫師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即早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並依個人菌相特徵擬定個人化健康管理策略,包含是否抗藥性細菌、平日補充的益生菌是否有效果,都可以從這邊釐清。
長庚醫院以「抗藥菌快速鑑定 × 菌相基因檢測 × 微菌叢治療」三箭齊發,打造完整的臨牀整合模式,從檢測、診斷到治療一氣呵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影響免疫、代謝與心理健康。透過微菌叢治療與基因檢測的結合,長庚醫院正實現精準醫療在腸道領域的願景,爲病患帶來重生契機,也爲全民健康開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