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來26家公司屹立不搖!從0050看產業與投資趨勢:臺積電帶供應鏈一起升級

臺積電。 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過去二十餘年來走過PC時代、智慧型手機年代,如今AI浪潮當道,產業的變遷具體地反映在資本市場。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臺股20年風雲錄」專題,從臺灣50成分股的變動,追索臺股的變化趨勢及未來的投資方向。

臺灣50市值在8月14日衝上6800億元,若視爲單一企業,已可名列臺灣前十大。臺灣50追蹤市值前50大企業,涵蓋臺積電、聯發科、鴻海、臺達電、富邦金等龍頭公司。《財訊》統計發現,臺灣50成立22年來,雖歷經多次調整,仍有26家公司長期屹立,其中科技業12家、市值佔比達8成,映照出臺灣由傳產製造、科技代工演進到AI時代的轉型。

國泰證期顧問處蔡明翰指出,科技業已從電子代工逐步轉向技術優勢掛帥。早期南亞科、華邦、旺宏、奇美、友達,或電子五哥如仁寶、廣達、鴻海,營收雖大但毛利低,缺乏競爭力。中國製造崛起後,未轉型者逐漸式微。反之,默默升級技術的關鍵零組件廠,像臺光電、奇𬭎、智邦、緯穎,已在AI浪潮下成新一代龍頭。

《財訊》報導指出,雖然傳產與金融業面臨嚴峻挑戰,但仍有突圍的公司。例如,統一集團透過垂直和水平併購方式,維持最強的競爭優勢,在業界屹立不搖。玉山金則長期經營外資關係、積極佈局海外市場,在各大金控山頭環伺下打造獨特定位。這顯示即使市場趨勢發展走向高科技產業,但若能善用科技工具、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發揮利基優勢,在資本市場中,仍能維持高競爭力。

而從歷代股王的特色,也能洞悉產業趨勢,《財訊》指出,聯發科憑影音裝置登頂,後靠智慧手機晶片二度封王,如今切入AI仍維持千元股價。相對地,宏達電、伍豐、茂迪雖曾短暫稱王,卻因未及時轉型而沒落。

在臺股20年變化中,臺積電成爲不敗常青樹。2003年市值前十大中,中鋼、臺塑、國泰金等非科技企業仍佔半壁江山,臺積電雖是龍頭,差距不大,如今其市值高達27兆,佔臺灣50總市值一半以上。臺股總市值20年間由30兆成長至77兆,靠的正是臺積電爆發式增長,帶動龐大供應鏈一同升級。

《財訊》引述富邦投顧陳奕光觀察指出,AI創新是最大引擎,應用快速落地,AI市場規模將自2022年的4500億美元,至2029年成長至1.52兆美元,年複合成長22.3%。凱基投顧朱晏民表示,誰能在AI供應鏈中展現實質貢獻,誰就能獲市場認同。臺灣50成分股中,AI相關市值已超過七成,臺積電、聯發科、鴻海、廣達、臺達電等都佔據要角。

《財訊》報導指出,資本市場大者恆大的現象日益明顯。1998年微軟取代奇異成爲美國市值王,之後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相繼躋身前十大。當時科技七雄市值僅佔標普500的一成,如今已逾三成。臺灣亦然,電子股權重十年間由51%升至69%,臺積電、鴻海、聯發科、臺達電合計市值佔臺股四成以上。ETF資金推波助瀾,更集中在前50大權值股,加深資金集中化。回顧臺股二十餘年的市值更迭,也是產業興衰的縮影,提醒經營與投資者:唯有持續創新,緊跟趨勢,才能分享成長果實。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7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