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專訪|BCG董事總經理:金磚合作推動全球南方貿易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天津、北京報道
據新華社消息,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會晤將於7月6日至7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6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支持巴西擔任今年金磚輪值主席國,共同推動“大金磚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
近日,在天津參加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期間,波士頓諮詢(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阿帕娜•巴拉德瓦基(Aparna Bharadwaj)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表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在重塑,中國將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貿易關係,全球南方國家日益鞏固其在全球貿易版圖中的地位。
巴拉德瓦基說,根據BCG的研究,未來幾年,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預計每年增長約6%,是全球貿易增速(約2.9%)的兩倍。同時,南南貿易,即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也將以超過5.6%的年增速增長。這意味着全球貿易路線已經偏離過去的軌道,並且這一趨勢未來幾年仍將繼續。
巴拉德瓦基對“大金磚合作”的前景感到樂觀。“首先,金磚國家中兩個最大的國家,即中國和印度,兩國之間的合作顯著加強,這種互動的增加極大地提升了我對金磚未來的信心。其次,全球南方國家,特別是在東盟和非洲,表現出加入金磚國家的強烈興趣。這表明具有影響力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認爲金磚國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臺。這一趨勢讓我對金磚國家的未來更加樂觀。”
金磚合作機制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合作、維護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2024年初,金磚國家實現歷史性擴員,開啓了“大金磚合作”的新時代,爲“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與發展注入新動力,也給中國企業出海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過去四五年中,我們觀察到一個非常積極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想要成爲跨國公司。一些中國科技巨頭早在多年以前就開始了海外擴展,但現在我們看到快消品、耐用品和其他消費品領域的中國企業也在追求國際化發展。”巴拉德瓦基表示,在新形勢下,中國企業深耕全球南方市場意義重大,它們高性價比的產品在這些市場有很大發展空間。
不過,巴拉德瓦基也表示,在全球營商環境持續動盪之際,中國企業的海外拓展之路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風險。對此,她強調,中國企業不僅需要增強韌性,通過建立“緩衝區”應對黑天鵝事件,還要建立“地緣政治肌肉”。許多企業對地緣政治缺乏敏感性,無法判斷其對業務的具體影響。所謂“地緣政治肌肉”,指的是加強風險感知和應對能力,以更好適應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我建議企業高管要開始做出一些戰略性決策,不要再等待局勢‘恢復正常’,因爲這不是一場可以‘等過去’的風暴。如果企業繼續停滯不前,將會錯失創新窗口期,甚至會影響未來數年的發展。這種‘長期觀望’本身就是一種重大風險。”她說。
中國正在加強與全球南方的貿易關係
《21世紀》:在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你怎麼看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日益增長的經濟聯繫?
巴拉德瓦基:全球貿易格局已經發生了長期變化,尤其是過去八到十年間。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貿易正在快速增長。在BCG,我們構建了一個全球貿易模型,以預測未來10年的走勢。我們得出了幾個關鍵的結論:首先,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預計每年增長約6%,是全球貿易增速(約2.9%)的兩倍。其次,南南貿易,即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也將以超過5.6%的年增速增長,形成了新的貿易通道。
我們觀察到全球南方(以77國集團爲代表,約133個成員)的一些重要趨勢。在這133個成員中,63個成員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佔近一半。在中國之後,歐盟排第二;而美國僅是15-17個成員的最大貿易伙伴。可見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貿易關係中的重要性。此外,金磚國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全球人口和GDP中佔據重要位置。金磚還將成爲全球石油生產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增強該集團的經濟影響力。這使得金磚國家成爲全球南方的強大聲音。
總而言之,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通過推動南南貿易的增加,展現出非常積極的發展前景。
《21世紀》:在你看來,這種聯繫對中國企業的海外佈局有何影響?
巴拉德瓦基:在過去四五年中,我們觀察到一個非常積極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想要成爲跨國公司。一些中國科技巨頭早在多年以前就開始了海外擴展,但現在我們看到快消品、耐用品和其他消費品領域的中國企業也在追求國際化發展。我在全球南方市場工作較多,明顯感受到中國跨國企業的影響力不斷增長。這一趨勢令人鼓舞,因爲這爲當地消費者帶來了更多樣化的選擇和更豐富的消費品類。隨着中國越來越重視全球南方,我相信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並帶來積極的成果。
《21世紀》:金磚國家影響力的擴展將如何重塑商業合作框架?這對貨幣替代方案可能有什麼影響?
巴拉德瓦基:近幾年,有幾個關鍵的因素讓我對金磚國家的前景感到非常樂觀。首先,印度和中國是金磚國家中兩個最大的國家,兩國之間的合作顯著加強,這種互動的增加極大地提升了我對金磚未來的信心。其次,全球南方國家,特別是在東盟和非洲,表現出加入金磚國家的強烈興趣。這表明具有影響力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認爲金磚國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臺。這一趨勢讓我對金磚國家的未來更加樂觀。
至於貨幣合作,目前還爲時尚早。金磚國家的貨幣穩定性差異較大,比如南非蘭特波動性高,印度盧比也有一定波動,因此短期內建立統一金磚貨幣還不現實。但我們確實看到,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正在增長。同樣,數字貨幣尚處於初期。穩定幣正在興起,但尚未出現由金磚國家貨幣支持的穩定幣。
中國的AI崛起引人注目
《21世紀》:隨着中國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哪些新興產業或技術有望成爲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
巴拉德瓦基:中國企業在降低創新成本和縮短創新時間方面表現出色,這使得中國在AI創新的發展尤爲引人注目。在我們發表的文章《人工智能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我們確定了全球兩個AI超級玩家——美國和中國,以及幾個中等玩家,如歐洲和阿聯酋。美國憑藉超過200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全球頂尖的AI人才流入以及超過45吉瓦的計算能力,在AI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然而,中國正在迅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擁有約20吉瓦的計算能力,並且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數量上位居前列。此外,中國的AI研究成果也成果頗豐,無論是在出版物方面,還是在知識產權方面,都在迅速追趕美國,在AI論文的引用量方面已成爲領跑者。此外,在過去四五年間,中國私營部門對AI投資了600億美元,另有1100億美元來自風險投資,包括政府支持的風險資本,這使得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通過現有的半導體和技術推動了創新,比如DeepSeek。
此外,中國一直在綠色技術保持領先,與歐洲和美國並列爲全球領導者。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資方面一直處於第一梯隊,中國政府對綠色技術的持續投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優勢。
《21世紀》:你如何看待中美在AI生態系統方面的異同?
巴拉德瓦基:中美的AI生態系統確實存在許多差異。首先是資金來源不同。美國的AI研發主要由大型科技公司等私營企業驅動,它們強調知識產權保護並利用先發優勢推動創新;而中國則是公私並重,除了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有大量公共部門的支持,包括政府支持的風險投資基金。其次是高校的作用。在中國,清華大學在AI生態系統的構建中發揮着核心作用;而在美國,大型企業和投資基金在AI生態系統中發揮着主導作用。第三,中國在預算有限、投資較少、半導體技術受限的條件下,探索出了一種“夠用就好”的創新模式,迅速地在一些應用場景中推出了效果良好的AI解決方案。總的來說,兩種模式路徑不同,各有側重,也各有優勢。
“過度觀望”正成爲日益嚴重的風險
《21世紀》:中國企業應當如何把握當前的機遇?
巴拉德瓦基:首先,積極地走出去,特別是深耕全球南方市場,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中國產品在這些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次,持續推動低成本創新,讓產品更易被支付能力有限的市場接受,這對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尤爲關鍵。同時,增強企業韌性。當前不確定性加劇,波動性持續上升,這種狀況將在未來幾年內都不會消失。企業應在庫存、交付週期和團隊安排上建立合理的“緩衝區”,以應對各種黑天鵝事件。
最後,建立“地緣政治肌肉”。許多企業對地緣政治缺乏敏感性,無法判斷其對業務的具體影響。所謂“地緣政治肌肉”,首先是要有一個“雷達”,以及早感知全球政策變化並做出預判;其次,要有一個“地緣政治指揮中心”,由專門的團隊研究這些變化對利潤、業務和風險的影響,並據此制定相應的策略,以更好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21世紀》:你認爲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風險是什麼?
巴拉德瓦基: 目前最主要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一是地區衝突的增多。全球範圍內此類衝突頻發,不同衝突帶來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除了地區衝突,貿易摩擦也是當前一個重大風險。與去年不同的是,現在企業不再只是擔憂“是否徵收關稅”,而是面臨“關稅不斷變化”的困擾。這種變化帶來極大不確定性。現在大多數企業更希望稅率政策能儘快穩定,以制定相應的企業戰略。
此外,“過度觀望”正成爲一個日益嚴重的風險。許多企業在今年初囤積庫存並推遲決策,但長時間的無所作爲反而可能成爲更大的風險。我建議企業高管要開始做出一些戰略性決策,不要再等待局勢“恢復正常”——因爲這不是一場可以“等過去”的風暴。如果企業繼續停滯不前,將會錯失創新窗口期,甚至會影響未來數年的發展。這種“長期觀望”本身就是一種重大風險。
《21世紀》:面對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中國企業可以採取哪些戰略來增強“地緣政治肌肉”並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巴拉德瓦基:首先,優先考慮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供應鏈方面。這包括多樣化生產地點、產品線,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緩衝產能和備用地點。關鍵是這些備用地點應互不相關,以避免風險。例如,在中國已有工廠的情況下,在東南亞或拉美設立工廠會顯著提高安全性。
在過去20到30年間,供應鏈變得高度集中,然而,如今,供應鏈的可靠性正在下降,這不僅是因爲貿易衝突,還因爲全球關鍵通道的擁堵。例如,霍爾木茲海峽承載着約20%的全球石油供應和20%的液化天然氣貿易。全球六大航運咽喉(chokepoints)承載了80%的供應鏈運輸,這些地點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延遲15天甚至更長時間。
其次,建議進行庫存近岸化。例如,針對美國的“最低限度”法規,一些客戶在美國倉庫中存儲更多批量庫存,然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分發,通過在多個地點保持庫存來降低風險。
第三,重新審視產品組合,調整定價決策。許多企業長期維持過於複雜的組合,擁有衆多SKU,其中一些僅微利或無利可圖。一些領軍企業已經開始精簡產品組合,剝離不具競爭力或盈利前景的部分。這在過去較難推動,但如今面對現實壓力,企業應該儘快調整。
此外,定價策略也值得重新考量。雖然許多企業意識到供應鏈成本和關稅上升,但很少深入評估其對利潤表的實際影響。若能建立從關稅、採購結構到利潤的分析模型,企業便能更精準地制定價格策略:有的產品可以適度漲價,有的則可選擇暫時吸收成本以換取市場份額,這些都應根據實際數據做出判斷。否則,當供應商因關稅要求漲價時,企業若缺乏清晰依據,便難以做出合理應對。因此,提升分析能力、進行情境模擬,將是企業應對不確定性、增強韌性的關鍵手段。這其中很多分析工作其實可以藉助AI來完成。採購流程往往涉及成千上萬的SKU,且由於理解上的差異,採購流程往往不夠優化。通過AI進行綜合成本分析,可以顯著提升這一流程,提供全面的成本視角。
(實習生範書晴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