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女痔瘡治不好 大腸鏡一照愣住 腸道半邊是腫瘤

一名20多歲女子因肚子偶爾會痛就醫,竟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是僅次於肺癌,國人最好發的癌症。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鎧隆分享有位20多歲女子,因肚子偶爾會痛,加上大便有血,在他院做過痔瘡治療,情況卻沒有改善,他直覺不對勁,建議女子做大腸鏡檢查,果真發現右側大腸「一半的腸腔都是腫瘤」,術後證實罹患大腸癌。提醒若有持續性腹痛、糞便帶血等症狀,要警覺可能是大腸癌警訊,必要時應做大腸鏡檢查來釐清。

收治女子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蔡鎧隆表示,上述女子就醫時自述從去年開始大便裡有血,偶爾肚子會絞痛、一點點痛,他院醫生診斷是痔瘡,做了綁痔瘡治療,但上述情況並未消失。

蔡鎧隆隨即爲女子做肛診等檢查,發現有輕微的痔瘡,痔瘡也的確可能造成大便有血,卻無法解釋女子「偶爾肚子會痛」的情況,他的直覺就是「怪怪的」。他告訴女子,「雖然以年紀來說,癌症機會相對低,但無法完全排除,也有可能是其他發炎性的問題,但這要靠大腸鏡檢查,才能得到答案。」

蔡鎧隆表示,女子接受他的建議做了大腸鏡檢查,果然在右側大腸看到有腫瘤,「佔據了一半以上的腸腔」,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爲第2期大腸癌,沒有淋巴結轉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現已安排做後續化療。

蔡鎧隆表示,大腸癌的症狀可能與一般腸胃不適混淆,以下是應提高警覺的6個大腸癌可能表現,必要時應就醫與接受大腸鏡檢查。

例如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超過2周以上。

例如變細、帶有黏液或有明顯血絲。

無明顯原因的脹氣感或疼痛,尤其是持續性。

裡急後重,排便完還是覺得沒大幹淨。

在沒有節食或運動的情況下,體重明顯下降。

因腫瘤出血造成慢性失血性貧血,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

蔡鎧隆表示,根據臨牀統計,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羣,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以上述女子爲例,雖然才20幾歲,也沒有家族史,但是她有出現無明顯原因的腹痛、大便帶血的疑似大腸癌症狀,而她也視爲警訊就醫與接受大腸鏡檢查,得以發現第2期大腸癌,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關鍵,一般而言,經治療的第2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超過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