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人類失能最大健康殺手 遠離憂鬱症 醫:先動起來

健康熱門

我國每10人就有1人有部分憂鬱症狀,醫師指出,憂鬱常源自長期壓力,可能與網路、科技使用有關,當壓力無法緩解,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疲倦症狀,甚至自傷或輕生。日常生活中,民衆可透過多動、獎勵自己、練習放鬆等方式緩解憂鬱。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30年憂鬱症將超越癌症,成爲人類「失能」的最大健康殺手。衛福部2018年統計,12歲以上國人約11.1%、300多萬人出現部分憂鬱症狀,2021年全國約64萬人因憂鬱症就診,顯示仍有龐大潛在黑數。

國泰醫院精神科臨牀心理師許峻維說明,憂鬱可能源自長期壓力,如學生時期考試、同儕壓力,成年後的工作壓力,或老年時的孤獨與死亡焦慮,當壓力無法緩解,就可能出現煩躁、疲倦、沒有動力、微笑型憂鬱、情緒低落、易恍神、自傷想法等憂鬱症狀,伴隨食慾、睡眠品質下降。

憂鬱人口持續上升,許峻維指出,可能與科技進步有關,網路雖能讓人立即獲得資訊、滿足需求,卻也間接剝奪生活彈性,可能增加不合理比較,導致壓力源增加;手機遊戲、交友軟體興起,可能剝奪現實生活人際技巧、問題處理的訓練機會;AI的興起更壓縮人存在的意義。

不過,民衆可能難以判斷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協助,許峻維表示,可先區分「情緒」與「情緒困擾」,情緒會隨情境改變調整,情緒困擾通常不符合當下情境。當憂鬱症狀持續2周以上,佔一整天大部分時間,影響交友及工作表現,建議尋求身心科協助。

許峻維建議,要緩解憂鬱,可先「動起來」,將感興趣的事情分步驟完成、完成後獎勵自己;透過整理房間、打掃家裡、看幾頁小說提升控制感,避免安排困難任務;並試着回顧親友合照、跟熟悉的人眼神接觸、試着觸碰自己和他人,訓練血清素及催產素分泌。

此外,可練習「放鬆」,嘗試呼吸後閉氣,但避免過度憋氣,想呼吸時恢復自然呼吸,持續練習增加閉氣時間,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緩解疲倦、恢復精神;維持規律生活及有氧運動,如慢跑、伸展操,增加腦血氧量、促進副交感神經;適時尋求專業協助,撥打1925、1980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