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智慧醫院中榮列百大醫院 名譽院長陳適安:明後年有更多醫院搶進

中榮總名譽院長陳適安說,愈來愈多國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取得健康資訊系統國際認證,智慧醫材取得食藥署、美國食藥局認證數量也提升許多,預期明、後年國內可有四、五家醫院進入百大,趕上日韓、新加坡等國。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公佈「2026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臺灣入榜百名內醫院與前次評比相同,臺中榮總醫院蟬聯進入百大,排名更從前一屆的99名,上升至85名,而全臺進入前350名醫院也比前次評比8家增加,達到13家。臺中榮總名譽院長陳適安說,愈來愈多國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取得健康資訊系統國際認證,而取得食藥署、美國食藥局認證的智慧醫材數量也增加,預期明後年國內有四、五家醫院進入百大,趕上日韓、新加坡等國。

陳適安指出,新聞週刊智慧醫療評比,去年開始將項目從5類調整爲10類,分別爲健康資訊系統、醫院電子功能、遠距醫療、人工智慧(AI)、虛擬教學、機器人使用、病人滿意度、員工滿意度、安全性、國際認證及獎項。醫院發展智慧醫療關鍵,不能只做AI,甚至沒做AI也無妨,但一定要推動數位轉型。

臺中榮總去年與鴻海合作,開發一項「護理協作機器人」,近年也發展骨質疏鬆症AI判讀系統,可揪出病人骨質疏鬆,幫助醫師提早用藥,減少骨折機會。陳適安說,以骨質疏鬆判讀系統爲例,利用智慧醫材不僅有助早期預防,還能做到治療建議,未來智慧醫療目標應是串連預防及治療,且若透過及早治療省下藥費、治療費用,智慧醫療項目就有可能爭取健保給付。

國內智慧醫療項目,許多並無健保給付,加上各醫院收益受健保總額限制,被視爲推動智慧醫療一大阻礙。對此,陳適安持正面態度,他表示,國內健保與商業醫療保險相輔相成,雖然部分數位醫材、AI軟體等無法全數納入健保給付,但不少保單都已將數位醫療納入保障,例如民衆在家使用的心電圖貼片等,不少外溢保單已有涵蓋,即使在美國,許多先進醫材,也都要靠商業保險支應。

各家醫院發展智慧醫材,最大門檻爲資源是否到位。陳適安說,衛福部成立3大AI中心,其中「AI影響性研究中心」就是爲了評估導入AI是否可減少醫療支出,隨制度完備,預期將有更多智慧醫材納入健保給付,且政府公部門如衛福部、科技部、經濟部、工研院及中研院等,均提供醫療機構諸多研究資源,協助開拓智慧醫療發展道路,「大家一起努力,不必灰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