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失智論壇/植物新藥、外泌體新藥延緩神經退化 近年可望上市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失智症治療外泌體、植物新藥都是失智症治療方向。圖右起爲林欣榮、聖展生技副總經理李明撰、博太生醫總經理徐明武。記者胡經周/攝影

衛福部預估截至2026年,我國將累計超過88萬失智症患者,今年起我國內共有2項失智症單株抗體新藥上市,但每劑要價150萬,並非人人都能負擔。國內有業者與醫界合作研發,以外泌體包覆抗體,可消除腦神經細胞中造成失智的類澱粉蛋白,另有利用大豆萃取物製成的外用植物新藥,經動物實驗證實,可消除類澱粉沉積。這些新型失智至治療方式,可望在完成臨牀試驗後,於近年上市。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今天舉行,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富邦人壽贊助。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失智症治療外泌體、植物新藥都是失智症治療方向,植物新藥與傳統中藥不同,以分子生物學方式研發,找出針對失智症基因機轉,有助消除類澱粉沉積,失智症已可被檢測,檢測後若需用藥,西藥選項少且價格高,如同證嚴法師所言,「草木有情,有病就有藥醫」,中草藥將是新契機之一。

聖展生技副總經理李明撰表示,外泌體最爲人熟知的運用,適用於醫學美容,其實外泌體是細胞之間的溝通機制,爲一種奈米生物粒子,可與細胞彼此融合,具抗發炎、調節免疫等用途,可用於疾病診斷與治療,研發團隊改造分泌外泌體的幹細胞,讓其產生的幹細胞,帶着藥物至神經細胞中,幫助神經細胞自行修復,可針對類澱粉蛋白沉積、巴金森氏症等病況運用。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今年在臺灣上市的兩項失智症新藥,都只能清除類澱粉蛋白,其餘導致失智症的蛋白質無法清除,利用外泌體作爲載體,可把藥物攜入神經細胞中,可將所有與失智症相關的蛋白清除。另,利用粒線體,補足神經細胞代謝功能,也可讓神經細胞自主清除不正常沉澱的澱粉,中醫大附醫與聖展科技合作,正進行相關研究。

博太生醫總經理徐明武表示,失智症成因複雜,粒線體功能、細胞氧化壓力、荷爾蒙失調等都是可能原因,各界展開研究,盼找出治療藥物,但統計美國食藥局2025年核可,共182項與失智症有關臨牀試驗,小蛋白藥物、單株抗體佔30%、小分子藥物佔43%、生物標記研究佔27%,其中並無任何一項植物藥。

徐明武說,大豆富含蛋白質、有機物,博太生醫過去2、30年來,利用大豆萃取物,開發包含皮膚創傷修復醫材等產品,歷經多年使用,有使用者發現將大豆萃取物擦在後頸部、頭部,有幫助睡眠、減輕老年憂鬱、記憶衰退症狀效果,研究團隊優化製劑,利用人工智慧(AI)鎖定2、30種成分,經老鼠實驗發現類澱粉蛋白堆積消除,明年將進入美國FDA第2B期臨牀試驗,未來民衆篩檢後,需要使用預防失智的保健品,大豆萃取的新藥是可嘗試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