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即將啓幕!政策“禮包”密集釋放,推動萬億創投市場生態重構|聚焦長期資金入市⑤

《科創板日報》2月21日訊(記者 餘詩琪 敖瑾 李明明 陳美)過去一年,創投市場生態正經歷着深刻變遷。

“耐心資本、新質生產力”成爲創投行業的關鍵詞。隨着2025年全國兩會臨近,圍繞“創投市場”的討論熱度逐漸走高。在政策層面,從“創投國十七條”到“國辦一號文”,募資端長線資金擴容、投資端硬科技導向、退出端S基金破局等改革舉措密集落地;行業層面,政府引導基金規模不斷擴張,半導體、新能源等硬科技領域早期融資額激增。

在2025全國兩會前夕,《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創投行業資深人士,包括上海市創業投資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顏國彬、東方富海董事長及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陳瑋、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泥藕資本創始合夥人杜欣、水木資本董事長唐勁草及華興新經濟基金管理合夥人杜永波,圍繞創投行業的政策變化、市場趨勢、稅收及退出機制等議題分享了他們的洞察。

多位受訪人都表示,近年來創投行業在政策層面得到了高度重視。前述政策文件的密集出臺,明確了創投行業的發展方向與定位,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些政策不僅優化了募資與投資環境,還提升了創投行業的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助力投資策略長期化,退出渠道多元化。

然而,政策紅利釋放的背後,他們也提到行業深層次挑戰亟待破解:稅收政策模糊導致“盈利即繳稅、虧損無抵減”的扭曲現象,IPO依賴症加劇流動性壓力,銀行保險等長線資金入市仍存制度壁壘,國資與民資協同機制尚未成熟……在受訪人們看來,創投行業在期待政策進一步落地的同時,也需直面生態重構中的陣痛,平衡短期陣痛與長期價值。

政策“禮包”密集釋放

對於創投行業而言,去年年中開始就進入了政策“禮包”密集釋放期,在數量和規格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可以看到,國家級政策信號頻出。從去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險資、社保基金等開展長期投資,營造支持創業投資發展的良好生態”,到2024年《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創投國十七條”)發佈,再到2025年開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一號文”),國家級政策覆蓋募、投、管、退全鏈條,系統性支持創投行業發展。

高規格的政策文件出臺給行業帶來了直觀的影響。顏國彬在採訪中提到,目前政府投資基金在創投行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國辦一號文”提出政府投資基金要回歸引導基金本身的屬性,不以招商引資爲目的,而是真正投小投硬基金。這是個重要的風向標,會給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唐勁草提到,“國辦一號文”的出臺填補了相關監管空白,一經出臺就受到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廣泛關注。杜永波則表示,隨着政策不斷釋放出積極信號,能感受到今年開年後行業有着明顯回溫,對2024年持“謹慎樂觀”態度。

具體到政策上,呈現出三大核心導向:一是鼓勵長期資本入局,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多次提到“耐心資本”的重要性,明確要求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長期資金進入創投市場。2024年數據顯示,政府引導基金對私募股權基金的出資佔比達47%,其中49%的新設基金存續期超過10年,部分基金期限延長至15-20年。

二是硬科技投資導向強化。政策明確要求創業投資類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多地政府引導基金將返投比例從2-3倍降至1倍以下。2024年,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早期項目融資額同比增長35%,政策引導效應顯著。

三是促進退出渠道多元破冰。針對一級市場“退出難”的現狀,包括開展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實物分配股票試點、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試點等、促進併購退出、S基金交易的的增加。數據顯示,2024年,S基金規模突破千億。

在中央政策引領下,地方層面已從紙面走向了實踐。上海、廣州、杭州等地率先破局,開始加速優化政府投資基金運作機制。其中,上海引導基金取消招商引資導向,轉向市場化評估項目技術水平和團隊能力;廣州明確引導基金目標爲“加速高端自主創新資源集聚”,弱化返投比例要求。

陳瑋表示,當下返投要求低於1倍的引導基金數量不斷增多,在返投認定口徑方面也更加寬鬆。這種轉變意味着政府引導基金從運作理念和管理思路上,都向着市場化在轉變。同時,政府引導基金的職能與目標,也從招引的“存量博弈”逐步向投資、強化區域創新生態,建立區域間產業協同鏈條等導向過渡。這將有助於推動創投機構聚焦於研究、投資、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整合產業資源的優勢,避免資金資源的低效運作。

此外,他認爲,在一系列支持創投的政策背後,是科創時代下國家對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戰略考量。創業投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是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鍊深度融合的重要紐帶,對促進科技和金融相結合,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支持政策的持續引領下,金融體系將更加註重以股權投資爲主的直接融資模式,爲科技創業者搭建起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生態重構的陣痛

在政策紅利釋放的同時,創投市場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顯現。

如耐心資本“冷熱不均”,目前國資資金已經成爲一級市場的主導方,但受考覈機制限制,在投資“高風險、長週期”的硬科技項目依然“縮手縮腳”,種子期硬科技項目仍面臨“長線資金荒”的困境。

與此同時,市場流動性不足亦是一級市場長期以來的痛點。在IPO退出機制受阻的情況下,區域性股權市場流動性不足,大量一級市場基金和項目卡在了退出上,形成規模龐大的“堰塞湖”。

杜欣和杜永波作爲從業者對此都有着切身的體會。杜欣建議,政策能在老股交易上給出更多空間,通過促進投資人(非創始團隊)的老股交易釋放流動性,激活市場熱情。一旦激活了多輪次的股權轉讓交易,早期的活水自然來臨。

杜永波則呼籲,恢復IPO常態化,加速註冊制落地。同時,在A股併購市場交易中,簡化流程,鼓勵市場化定價。

在唐勁草看來,長線資金短缺是制約行業的核心瓶頸。他表示,一級市場迫切需要“中長期資金入市”。一方面,中國龐大資金在銀行業空轉,在保險、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領域亦有大量長期資金在低效運轉,另一方面,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強國急需大量中長期資金,這樣的反差與錯配必須儘快予以突破或解決。

“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特殊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其特殊意義,對提高全社會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和放大作用。因此,將國資、銀行、保險、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龐大資金量的一部分與中國創投業結合起來,勢在必行,雖然期間需要突破衆多制度障礙,但站在大國戰略的視角,站在中國復興的大歷史視角,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應是中國下一輪經濟改革的‘題眼’。”他在採訪中強調。

多位受訪人還提到了當前行業生態的變化,國資和民資如何協同。顏國彬表示,在發展中,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是樹木與森林的關係。在初期,國有資本率先進入,做好示範效應和規則,但要形成生態,則需要民營資本這一森林來擔當。楊德龍也認爲,國資和民資在創投領域都應有一席之地,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更有利於科技企業的發展。

多位受訪人都提到,希望在未來爲國資創投機構健全容錯機制,在考覈週期、考覈空間上給到更多支持。同時推動國資、民資協同合作,例如共享項目池,按“國資兜底技術風險、民資主導市場運營”分工等。

此外,稅收問題亦成爲受訪者共同關注的焦點。陳瑋指出,當下創投行業在稅收領域面臨諸多問題,如基金備案類型不同帶來的稅負差異,導致部分個人投資人實質參與創投但無法享受創投稅收優惠政策,引發稅收公平問題,且稅務稽查仍在加劇矛盾;單一基金覈算下管理費、業績獎勵不可扣除,虧損不能跨年結轉,個人投資人抵扣受限等。

他表示,創投稅收問題帶來的影響,事關創投行業的市場活力,爲了促進創投行業的健康發展,應該完善相關稅收政策,明確基金備案類型與稅收政策的對應關係,優化覈算模式,消除不合理的稅負差異;加強稅務機關與創投行業的溝通交流,提升稅務人員對創投業務的理解和認知,避免錯誤徵稅;同時,建立動態的稅收政策調整機制,根據行業發展特點和市場變化及時優化稅收政策,爲創投行業營造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

從多位受訪人的分享來看,中國創投行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轉型。行業都在期待未來以“制度創新”替代“局部修補”,在稅收、退出、資金准入等領域推出可操作的細則,真正擺脫“賺快錢”慣性,踐行“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長期主義。正如唐勁草所言:“這是一場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共同推進的系統工程。”唯有如此,創投行業方能從“政策紅利”走向“生態紅利”,真正擔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使命。

(科創板日報記者 餘詩琪 敖瑾 李明明 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