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醫藥併購“量價齊升”:政策加持下,高頻小額交易成主流

和黃醫藥擬44.78億元出售上海和黃藥業45%股權,上海醫藥將以9.95億元收購10%股權;全球骨科巨頭史賽克宣佈與外周介入領域企業Inari Medical達成最終協議,現金收購其所有已發行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畢得醫藥發佈公告稱,參股公司珠海維播投資有限公司擬收購Combi-Blocks的100%股權⋯⋯

2025年開年,生物醫藥行業併購動作頻頻。有不少機構預測,在併購大時代下,2025年生物醫藥行業將迎來併購潮。時間過去半年,全球醫藥行業併購交易的真實情況如何?

記者梳理髮現,2025年上半年,生物醫藥行業併購加速,正從分散競爭走向集約發展,創新技術平臺與全球化能力成爲併購焦點,行業即將迎來深度整合與價值鏈重構的關鍵時期。

從併購規模與活躍度看,2025年上半年醫藥行業併購呈現“量價齊升”態勢,併購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徵,但以龍頭企業爲主導。

和君醫藥醫療事業部陳建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單一企業獨立完成全流程研發的成本和風險越來越高,通過併購整合研發資源、共享研發成果成爲理性選擇。特別是創新藥研發投入在2024年觸底後逐步回升,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併購快速獲取創新管線。

政策支持下,併購相對穩定但謹慎

自去年“併購六條”發佈後,今年生物醫藥領域多家上市公司發力併購。和君諮詢分析認爲,今年上半年,行業併購主要由三類企業推動:一是國資背景藥企,憑藉資金和政策優勢進行產業鏈整合;二是民營龍頭企業,通過橫向併購強化細分領域優勢;三是創新技術型企業,通過收購前沿技術平臺拓展布局。值得關注的是,現金流充裕的大型藥企在本輪併購潮中表現尤爲活躍,利用市場估值低位降低收購成本,構建在特定疾病領域的競爭壁壘。

從近期發佈的併購相關政策來看,政策更加偏向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高質量發展。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積極設立有關產業基金。2024年底至2025年初,全國多地密集出臺支持政策:上海設立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併購基金;北京提出構建500億元規模醫藥健康產業基金;廣州推動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廣州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南京也發佈專項措施鼓勵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通過併購重組實現規模提升和技術突破。

梳理來看,政策也明確支持科技企業收購未盈利技術資產,部分地區設立了百億級產業併購基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支持跨行業併購。這些政策爲醫藥行業併購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顯著降低了併購門檻,提高了審覈效率和支付靈活性。

實際上,今年一開年,不少機構預測2025年生物醫藥行業將迎來併購潮。但從細分領域看,上半年併購整體呈現“穩定且謹慎”的態勢。以創新藥領域併購爲例,醫藥魔方InvestGo數據庫統計,截至6月30日,國內共有49起併購交易,總規模約127億元,相較於2024年數量持平而金額減半,主要因爲今年還尚未出現去年邁瑞醫療66億元收購惠泰醫療、Genmab 18億美元收購普方生物這樣的大額併購或標誌性的跨境併購。

CIC灼識諮詢董事總經理劉立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兩年來中國醫藥投融資市場逐步恢復,國家不斷出臺支持併購重組的政策,兩方力量加持推動了企業併購整合的戰略佈局選擇,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併購是價值與風險並存的突圍策略。

下半年醫藥併購或將延續“高頻小額”基調

陳建國觀察到,過去幾年,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存在大量低水平同質化現象,行業集中度不高。在資本熱潮退去後,部分企業面臨資金流斷裂風險,尋求被重組和併購的機會。同時,目前許多大型藥企通過收併購來佈局新的技術平臺或治療領域。

陳建國表示,中國創新藥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但與國際巨頭相比,國內企業在市值體量、現金儲備等方面仍有差距。通過併購整合提升國際競爭力,成爲中國藥企應對全球化競爭的必然選擇。

雖然併購重組有望助力上市公司通過獲取優質資產,增強上市公司在發展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地位,但在當下謹慎或將成爲主基調。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以製藥行業爲例,2025年下半年,併購或將延續“高頻小額”基調,巨頭在覈心治療領域的卡位與困境資產的整合仍將是主線,而政策環境的演變將持續考驗企業的戰略定力與調整能力。

此外,已上市生命科學企業手頭現金仍較爲充沛,國內生命科學行業的併購剛剛拉開序幕,大有可爲。德邦生物舉例分析認爲,海外龍頭賽默飛、丹納赫等生命科學上游龍頭企業的發展史即爲一部併購史,生命科學上游的賽道小、技術跨度大等特點也依賴併購重組做大做強。2024年以來利好併購重組的政策頻出,疊加一級市場多數標的估值已大幅降低,正是上游標的的併購良機。

不過,也有觀點說,國內醫療醫藥併購短期內仍未成熟,國內還未開啓大藥企併購潮時代。對此,灼識諮詢創始合夥人侯緒超認爲,大藥企併購潮時代的到來需要兩個因素,足夠充足的資本和足夠多優質並且合理價位的標的,目前我們至少缺一半,即充足的資本。

侯緒超觀察分析,國內大藥企受集採影響,盈利能力持續下降,若併購品種無法創造足夠價值,併購便失去意義。而MNC(跨國藥企)確實有充足的資本,只是他們會更加考慮全球管線的策略和佈局,有的時候,某些特殊的賽道,可能在國內並不被看好或者熱捧,卻是某家MNC的心頭好。

值得注意的是,併購短期雖有望助力上市公司獲得優質資產,但也需警惕由此帶來管理成本攀升和整合失敗風險,對企業運營同樣存在挑戰。劉立鶴分析認爲,文化差異與業務協同難度可能削弱併購效益,需以技術互補爲核心,避免盲目擴張。總體來看,併購是行業集約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但需平衡短期擴張與長期效率,聚焦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