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港股IPO半年賬:約1070億港幣募資重返全球第一,誰在下注?

經過2022-2023年的低迷調整,香港IPO市場在2024年下半年開始復甦,並於2025年上半年強勢反彈。恆生指數半年上漲約20%,港股主板共完成42宗IPO,募資額高達1067億港元。這一輪熱潮中,A+H上市的大型企業和新消費、新能源等行業新貴聯袂登場,重塑香港“全球IPO中心”地位。

在市場回暖的大背景下,基石投資者生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原本被視作“保發行”的穩定器,如今變成資金搶佔核心資產的門票。2023-2024年市場低迷期,不少IPO項目主要依賴本土戰略基金、PE和產業資本作爲基石,以提高發行確定性。

而2025年上半年,約85%的新股在上市前成功引入基石,超四成的IPO引入5家以上的基石投資者,共出現了189家基石投資者投資了36家新上市公司,平均每家IPO引入4.4名基石。部分熱門項目引入的基石投資者甚至超過20家,且資金體量和背景更爲多元,覆蓋了從主權基金、地方國資、銀行理財子公司到海外長線機構、上下游戰略合作方等。

2025年6月單月就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更是一度出現單日5家公司同日掛牌的盛況,當前在審申請約200家。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熱度有望延續,基石投資也將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熱錢涌入,“打新吃肉”,一級市場火爆空前

今年IPO認購熱度持續飆升,超額認購倍數屢破紀錄。據德勤統計,上半年97%的IPO獲得超額認購,其中76%的新股超額認購倍數超過20倍,多隻熱門新股的認購更是達到千倍以上的誇張水平。

布魯可、蜜雪冰城、滬上阿姨等多個項目表現尤爲搶眼,超額認購分別突破6000倍、5300倍和3600倍,一手中籤率均低至10%。資金凍結規模同樣驚人:布魯可凍資超8000億港元,蜜雪冰城更是達到了1.83萬億港元,打新熱度已回升至2020年以來的高點。

新股上市首日表現同樣亮眼,映恩生物暴漲116.7%,藥捷安康、雲知聲、滬上阿姨等漲幅均超40%,賺錢效應顯著。與此同時,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率下降至約 29%,延續了自 2021 年峰值以來的改善趨勢。

上半年,港股主板共有42宗IPO,首發募資金額合計約1067億港元,同比激增約708%。這一募資額不僅大幅超過2024年全年約876億港元,也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約463億港元。港股IPO募資額時隔四年重返全球第一,佔全球IPO募資總額的約四分之一,其中超大型A+H上市項目貢獻了近四分之三的資金。

寧德時代於5月在港二次上市,募資約409.63億港元,成爲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恆瑞醫藥募資約113.62億港元;

老牌調味料龍頭海天味業6約募資逾100億港元;

浙江製造巨頭三花智控募資約90億港元;

新茶飲龍頭蜜雪冰城的蜜雪集團募資約40億港元,躋身港股上半年IPO募資額前五。

從行業分佈來看,上半年工業工程行業募資533億港元居首,生物醫藥與消費行業IPO宗數並列第一,可見今年IPO項目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新消費等熱門賽道。

在市場情緒推動下,一級市場資金快速聚集,散戶和機構均熱情高漲。與此同時,基石投資者在募資結構中佔比大幅提升。上半年IPO上市的42家企業中,逾四成(16家)引入了5名以上基石投資者,對比之下2024年同期擁有3名以上基石的案例都鳳毛麟角。

寧德時代、恆瑞醫藥、三花智控、海天味業、蜜雪冰城5大IPO中,基石投資合計佔總募資的約50%。不少項目基石認購股份佔比達到20-30%。例如泰國椰子水品牌if引入11家基石,總認購約3950萬美元,鎖定了約26%的發行股份;7月4日上市的安井食品,6家基石合計認購約1177萬股,佔募資額近三成。

由此可見,“打新吃肉”的效應重回港股,基石投資者熱情高漲,新股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熱賽道速寫:製造AI消費三線“並進”

先進製造是募資王。寧德時代港股上市募資410億港元,引入23家基石投資者,包括中石化、GIC、KIA等。三花智控吸引18家基石,中郵、工銀理財皆在列;藍思科技IPO從申報到上市僅用100天,10家基石中不乏小米旗下GreenBetter等產業資本。三家制造龍頭在港股實現估值重估,體現了“科創+產能”型公司在港資本市場的融資效率回升。

AI賽道表現亮眼。北京的AI語音解決方案提供商雲知聲(UniSound)獲商湯、臻一資產、潤建國際三大基石認購,基石佔比三分之一;智能機器人賽道的極智嘉登陸港股,市值達220億港元,首日上漲,成爲AI+硬件代表。人工智能企業受益於特專科技18C機制,儘管尚未盈利,但仍獲得強基石背書,標誌着“新經濟稀缺資產”標籤仍有效。

消費股一直是港股IPO的重要板塊,今年更是火力全開。上半年涌現出一批新消費品牌的上市潮,從茶飲連鎖到休閒食品,再到消費電子和黃金珠寶,各路消費公司爭相叩關港交所。蜜雪冰城5258倍超額認購,基石陣容包括高瓴、紅杉、美團龍珠等;滬上阿姨、古茗、IF等品牌集體涌入。海天味業二次上市募資逾百億,基石包括GIC和HHLR。新茶飲和調味品的集中上市形成“港股消費第二波”,品牌+供應鏈+價格力成爲資本衡量核心。

新消費公司估值普遍偏高,但由於市場對其成長性的憧憬,認購異常踊躍,上市後往往出現炒高。投資者格外青睞具備社交話題和國民度的消費股,使之成爲今年港股的火爆賽道。

醫藥板塊穩紮穩打。恆瑞醫藥獲GIC、橡樹資本等頂級基石力挺;映恩生物有15家基石,首日暴漲;藥捷安康、維昇藥業、覓瑞等也有康方生物、產業基金站臺。生物醫藥企業逐步重建市場信任,基石投資人以長線視角切入,從未盈利生物科技到成熟藥企各取所需。

誰在下注?基石投資四大主力畫像浮出水面

在2025年港股IPO浪潮中,活躍的基石投資者陣容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既包括境內的國資平臺、銀行理財資金、大型公募私募,也匯聚了境外的主權基金、國際資管巨頭以及產業資本等。這些基石玩家的出場頻率和投入力度相比此前有明顯提升。

一是“國家隊”繼續擴張勢力版圖。

2025年上半年,不少內地擬上市企業積極爭取來自公司註冊地或主要項目所在地的政府產業基金作爲基石,至少有14家港股上市IPO基石投資者裡有國資支持。

今年地方國資頻頻現身港股IPO基石名單,其中包括地方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平臺(如佛山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基金)、國家級產業基金(如國調基金)、以及國企背景的投資機構(如深圳創新投、中郵理財)。

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港股上市時,其基石陣容中出現了中國郵政集團旗下的中郵理財,作爲國有理財公司代表國家隊資金參與戰略配售;

江蘇常熟的正力新能引入了常熟市東南投控、蘇州高端裝備基金、江蘇國企混改基金三家當地國資基石;

創新藥企藥捷安康-B、映恩生物-B、維昇藥業、覓瑞背後均有地方國資作爲基石投資者,其中多爲企業發源地的地方國資委旗下產業基金、國家級投資平臺等國資力量,反映了地方政府對創新藥研發的長期佈局。

2025年它們青睞新能源、醫藥、高端製造與本地龍頭企業,既承擔政策導向,又提升發行確定性。這類國資基金通過“壓艙石”角色,爲發行人穩定預期,同時也在地方產業政策引導下實現政府投資使命。

地方國資作爲基石還有信息優勢——對當地企業瞭解深入,決策流程較快。因此,越來越多內地科創企業赴港IPO時會選擇引入屬地政府基金做基石,以求雙贏:企業獲得資金和政府背書,地方政府支持產業升級。

二是外資全面迴流。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基石中鮮少有全球大型機構的身影;而2025年上半年,這些機構經常出現於大項目的基石名單。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科威特投資局(KIA)、瑞銀資管、施羅德、橡樹資本、加拿大皇家銀行等海外主權基金和資管巨頭,紛紛出現在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消費品龍頭海天味業等IPO的基石陣容中。

外資偏好細分龍頭與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大型發行中集體出手。從2022年中概股危機以來,外資一度謹慎觀望,如今則大幅迴流港股,港股IPO重新匯聚來自歐美、中東、東南亞的多元資本,通過基石投資提前鎖倉,也反映其對中國核心資產的再定價。

外資2025年上半年迴流港股,背後是全球宏觀邏輯的深層切換。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美債收益率從高位回落,美元吸引力邊際下降,全球資本開始尋找更具增長潛力的標的,而港股作爲估值窪地,其掛鉤的中國核心資產性價比凸顯。

與此同時,人民幣資產迎來重估:中國經濟復甦超預期,新能源、高端製造等板塊企業盈利紮實增長,疊加政策確定性增強,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長期價值預期修復,尤其像寧德時代、恆瑞醫藥這樣的全球龍頭,其稀缺性讓配置需求上升。

地緣層面,中美經貿溝通重啓、供應鏈壓力緩解,也弱化了外資的風險顧慮,推動其通過港股IPO基石等渠道主動佈局,形成“美元退潮+人民幣資產價值重估+風險緩和”的共振效應。

三是產業鏈夥伴“抱團”參戰。

不少基石投資者本身就是發行人上下游產業鏈中的公司,出於戰略協同和長期合作的考量入股。2025年上半年,多家新股的基石名單裡出現業務合作伙伴或供應商的身影。

寧德時代有中石化、三花智控有小米、滬上阿姨有華寶股份、藥捷安康有康方生物。通過戰略入股強化合作,既是協同,也是信號。IPO成爲上下游合作進一步資本綁定的契機,尤其在新能源和消費領域,產業鏈投資日趨頻繁,形成“生態式下注”。

通過基石入股,這些產業投資者可鞏固與上市公司的合作關係,實現資源共享、業務互補,並參與行業整合發展。

四是金融機構全面參與。

銀行理財、頭部公私募通過戰略產品、主動認購方式打通港股投資通道。

中郵理財和工銀理財各出資2000萬美元,成爲三花智控IPO的基石投資者;同時,中郵理財還斥資5000萬美元參與寧德時代基石認購,是寧德時代的23家基石投資者中唯一的銀行理財機構。

銀行理財資金將此視爲提升權益投資能力、服務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契機,通過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產品,把握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領域的新股投資機會。

此外,頭部公募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今年頻繁現身基石席位。

紅杉中國、高瓴、易方達、匯添富、景林資產等紛紛在if、映恩生物、安井食品等項目中現身。這些機構具備本土市場洞察和靈活配置優勢,在港股打新熱中積極扮演“壓艙石”角色。

一些知名企業家和富豪也通過投資機構曲線參與基石,例如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通過私募道合承光認購if椰子水品牌新股。

可見,國內的各類資本——從官方背景、銀行資金到市場化基金——正長線佈局港股基石投資。

今年香港IPO基石投資者的典型畫像是:國資、外資、產業資本、金融機構多輪驅動。地方國資瞄準硬科技民族企業,國際資本青睞高成長龍頭,金融機構搶抓投資機遇,產業夥伴謀求協同共贏。

內地背景公司往往因對中國市場有深耕而獲得本土國資和內資基金的特別青睞,同時如果是行業龍頭也能引來全球長線資金爭相入局。

海外企業赴港上市(如東南亞消費品牌等)則主要吸引國際投資機構爲基石,但若其業務與中國相關也會吸引部分中資參與(如if椰子水IPO就既有UBS瑞銀等外資,也有紅杉中國和鍾睒睒等中資力量認購)。可以說,在港股這一國際化市場,資本對“好公司”的評判標準趨同:只要具備稀缺性和成長性,無論境內境外企業,都有望得到基石投資人的熱捧。

但具體到資金來源,境內資本出於政策指引和信息優勢,更偏好支持中國內地企業,而國際資金更注重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和規模。

結語

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市場熱度不會降溫。隨着上市申請儲備充裕,科技、消費、高端製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將持續登場,撐起“硬科技突圍、消費升級、能源轉型”的主線。

硬科技賽道里,特專科技18C機制仍會是未盈利創新企業的“加速器”,機器人、創新藥械等領域的頭部玩家將密集遞表,基石投資者會更看重技術壁壘與商業化進度。消費端,A+H上市模式成主流,多家A股龍頭借港股強化國際化佈局,既能吸引國際資本,也讓“雙市場流動性溢價”更明顯。能源轉型領域,動力電池、光伏材料企業的赴港募資,會繼續綁定產業鏈資本與地方國資,形成“產業+資本”的協同效應。

經歷了2025年上半年的狂熱,港股IPO節奏正加速向深水區挺進。對於基石投資人而言,這既是窗口期也是博弈期。

機構策略上,基石投資會更向頭部項目集中——國際長線資金盯緊高成長龍頭,產業資本偏愛能形成生態協同的標的,中小項目則需靠稀缺性突圍。儘管地緣與估值波動仍需警惕,但港股的離岸屬性與人民幣資產重估邏輯,會繼續給市場託底。

一級市場“軍備競賽”仍將繼續。資金會更偏好龍頭,更在意估值,但只要故事夠亮、結構夠穩、基石夠硬,香港IPO的繁榮就遠未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