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9款罕見病藥國內上市,中國藥企研發參與度提升
2月28日是第18個國家罕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罕見,點亮生命之光”。據2月28日北京冰桶挑戰公益基金會與沙利文聯合發佈的《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簡稱《報告》),2024年,中國共批准29款罕見病藥物上市,其中13款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得以加快上市。獲批的罕見病藥物中,除了羅氏、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武田製藥等頭部跨國企業外,有14款來自中國藥企。在罕見病藥物研發方面,全球罕見病藥物研發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創新化的趨勢,中國藥企參與度提升。
罕見病藥物加速上市
巨大的未滿足的臨牀需求、利好的監管政策、逐漸完善的多方支付體系等,成爲藥企加碼佈局罕見病領域的動力。過去罕見病藥物市場由跨國藥企主導,2018-2022年,27種罕見病藥物(除新增適應症)在國內上市,其中僅有4種藥物爲國內企業引進或仿製。
2024年29個獲批上市的罕見病藥物中,14款來自中國藥企。“可以看到國家對於罕見病領域,以及對罕見病患者其實非常關注。中國的企業也表現不凡,約有一半的產品都是由中國企業來做相應的研發、上市。”沙利文大中華區執行總監李謙在解讀《報告》產業發展內容時說道。
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就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作出指示,並制定關於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加快創新藥、罕見病治療藥品、臨牀急需藥品等以及創新醫療器械、疫情防控藥械審評審批;還制定發佈了第五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和第四批鼓勵仿製藥品目錄。
得益於國家藥監局藥品以深化藥品審評審批改革爲契機,目前在所有藥品上市申請中,罕見病新藥的審評審批時限最短,這將進一步加快罕見病用藥上市,使罕見病患者有藥可醫。2024年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2024年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根據該目錄,目前已有126種藥物納入醫保,涉及68種罕見病。
2024年,13款罕見病藥物通過優先審評審批得以加快上市。“不管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多方層面,我們國家一直在推行各種各樣的支持,不管是進口藥品還是國產藥品快速上市的政策,國家對於罕見病藥物的開放程度非常高。”李謙舉例,之前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一款藥物進入中國需要5年-7年,現在很多罕見病藥物在中國上市非常快速,比如渤健治療SMA的一款藥物,在FDA批准之後進入到中國只用了兩年時間,羅氏一款SMA藥物在FDA批准之後進入中國只用了一年,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於這塊的鼓勵程度和開放程度。
國內藥企參與度提升
伴隨着中國罕見病治療領域系列政策的推進,不論是創新藥還是仿製藥,中國企業研發上市的產品數量都在增加。2024年,中國藥企新上市14個罕見病藥物,其中2款爲改良型新藥、4款仿製藥、其餘8款均爲新藥,涉及肝豆狀核變性等12個罕見病。可以預見,隨着中國罕見病領域持續推進,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佈局罕見病領域,進一步推動罕見病領域藥物上市。
《報告》還梳理了全球及中國罕見病藥物研發的情況。從全球罕見病藥物研發來看,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創新化的趨勢,一方面,跨國製藥企業紛紛加大對罕見病領域的投入,通過併購、合作等方式加速佈局。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紛紛出臺政策,設置加速審評通道,進一步縮短研發週期,協助罕見病新藥更快進入市場。罕見病藥物研發的未來將更加註重技術創新、精準治療和患者體驗,同時政策支持和跨領域合作也將爲這一領域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大部分管線處於一期、二期的早期臨牀試驗,顯示出現在很多藥企在逐漸重視罕見病領域。李謙表示,創新藥領域非常卷,海外藥企也在拓展新的領域以及拓展未來的增量,很多企業會抓住罕見病領域。在適應症層面,罕見腫瘤的適應症佔比較大,對於腫瘤領域更容易擴展適應症,如黑色素瘤、膠質母細胞瘤,在全球罕見病藥物研發管線中佔比非常大。
新京報記者依據《報告》統計,2024年全球上市階段申請的罕見病藥物中,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最多,達到5款,巨骨細胞瘤也有4款,血友病、肢端肥大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5種罕見病各有2款,範可尼貧血、戈謝病、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等14種罕見病則各有1款。
從中國罕見病藥物研發來看,2024年,中國約有210條罕見病藥物管線正處於臨牀試驗階段,其中近38%正處於三期臨牀階段,涵蓋20種罕見病。對此,李謙分析指出,可能是因爲現在很多大型跨國藥企在全球開展國際多中心臨牀時,會在二期臨牀試驗時把中國納入臨牀試驗,所以在中國反而是三期臨牀試驗佔比較多。同時,在中國的適應症更多是以免疫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爲主。處在上市階段的藥物適應症涉及則非常廣,有一些是目前臨牀治療層面並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的適應症。“可以看到,在未來很快有一些藥物可以上市,去彌補無藥可治的問題。”李謙說道。
對已上市罕見病藥物進行仿製是提高患者藥物可及性的重要手段。“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前期投入與後期收入在中間有一道鴻溝,解決問題不一定非要走高大上的路徑,我們國家也在鼓勵仿製藥的上市,前期投入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後期上市後的價格也相較原研創新藥低,很好地解決了患者支付層面的一些問題。”李謙表示,加速仿製藥上市,很好地解決了藥品可及性和很多無藥可治的問題。
國家也對罕見病仿製藥給予利好政策,在2022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中,醫保目錄外藥品申報條件增加了納入國家鼓勵仿製藥品目錄。目前國家已經發布三批鼓勵仿製藥品目錄。其中,第三批目錄收錄39個品種,覆蓋抗腫瘤藥及免疫調節劑、抗感染用藥、神經系統用藥等12個方面的治療用藥。涉及到罕見病領域的用藥包括貝美替尼、阿莫非尼、氯巴佔等,可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發作性睡病、難治性癲癇等罕見病。
成爲熱門投資賽道
產品專利到期會給藥企造成營收損失,爲更好地應對這些損失並維持增長,大型跨國藥企需要擴充產品管線,除內部加快創新步伐,還可通過外部併購或研發合作的方式。近年來,大型跨國藥企在罕見病領域交易活躍。
新京報記者依據《報告》統計,2024年共有22個涉及罕見病領域的醫藥交易,交易金額累計近600億美元。
最大的一筆累計交易金額超100億美元。2024年11月27日,小核酸龍頭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與美國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宣佈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和合作協議。根據協議,Sarepta將獲得多個處於臨牀期、臨牀前及發現階段的RNAi研發項目的全球獨家權利,針對涉及肌肉、中樞神經系統(CNS)和肺部的罕見遺傳病。交易完成後,Arrowhead公司將獲得8.25億美元,包括5億美元現金和3.25億美元股權投資。Arrowhead公司還將獲得2.5億美元,並有資格獲得額外的3億美元短期付款。此外,Arrowhead公司有資格獲得商業銷售特許權使用費和高達100億美元的未來潛在里程碑付款。
從上述這些罕見病領域交易的參與企業來看,仍然以跨國藥企居多,羅氏、諾華、小野製藥、賽諾菲、百時美施貴寶、協和麒麟、渤健、默沙東、武田等均有參與。
“罕見病領域,融入了非常多的創新技術,包括基因治療、小核酸藥物、AI製藥等,都可以惠及罕見病患者的治療。”李謙在分析罕見病藥物行業發展趨勢時表示,罕見病基因療法未來已至,中國有非常多的基因藥物公司也在逐步推進罕見病基因療法管線,很多藥物已進入三期臨牀試驗階段。中國創新療法非常大的優勢在於,速度快、效率高,成本較海外相應的臨牀試驗要低很多,這些都是海外企業盯上國內管線的重要原因。國內管線發展成熟後,會以“海外授權”的形式推向全球。此外,AI技術加速新藥研發,對罕見病領域也有相應的助力。李謙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公司引入AI技術來加速罕見病藥物研發。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穆祥桐